昨日,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制冷站工藝管道及設備順利完成安裝,具備全面調試條件,預計7月底進入航站樓、交通中心等機場主體建筑的供冷聯合調試工作,10月初實現供冷。
作為機場能源中心功能重要組成部分,制冷站承擔著T1航站樓、交通中心及停車樓等區域的集中供冷,并同步預留T2航站樓供冷設備安裝所需條件。項目建成投用后,總供冷建筑面積達65萬平方米,通過高效機房群控優化策略,節能效益顯著,全年可節約電量1060萬千瓦時,相當于減少使用1300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000余噸。
走進制冷站位于地下一層的機房,這里是翔安國際機場所有空調設備的冷源供給站,未來實現空調制冷的關鍵——8臺2400冷噸(制冷量)的冷水機組,可在短時間內將水冷卻至5℃。工人們身著反光背心圍在各冷水機組前施放電纜,為項目全面調試做最后的通電準備。
未來,翔安國際機場如何開啟“制冷模式”?據中建八局介紹,在冷水機組的運轉下,冷卻后的低溫水通過管網,輸送至三個水蓄冷罐儲存起來,低溫水則通過動力水泵輸送至末端空調。值得一提的是,冷水機組在晚上用電低谷段進行制冷,白天則用蓄冷罐儲存低溫水供冷,既緩解供電壓力,又降低能耗。這得益于項目團隊應用多個高效機房群控優化策略——將冷水機組、冷凍水泵、冷卻水泵、冷卻塔風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協同優化控制,在有效保障翔安國際機場制冷系統平穩高效運行的同時,為旅客提供舒適宜人的室內環境。
據悉,廈門全年供冷時長可達9個月,未來廈門翔安國際機場用冷量大且需求穩定,機場制冷站工藝系統按照高效機房標準建設,可滿足機場高品質的供能需求并達到節能標準。與常規機房空調系統綜合能效3.5相比,制冷站的高效機房全年綜合能效可達5.0以上,能效水平居國內先進水平。
(廈門日報 記者 蔡綿綿 通訊員 葉舒揚 陳懿萱 李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