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為世界五大危險奇景之一的死亡谷,位于美國西部內華達州與加利福尼亞州交界處的山脈中。獨特的鹽堿地地質,造就了死亡谷奇異多變的色彩和洪荒冷峻的地貌造型,讓這片土地的氣息和地球格格不入。所以,在《星球大戰》的電影鏡頭里,這里被想象成一顆遙遠的沙漠行星。
印第安人稱死亡谷為“著火的土地”
死亡谷對待生命有著兩種極端的態度:要么是絕望的拒絕,要么是溫柔的包容——曾經,這里是席卷美國西部淘金熱潮中的唯一禁區,幾乎沒有人能夠帶著對黃金的野心通過這座山谷;盡管如此,但這里卻孕育進化出了幾十種獨有的物種,印第安人甚至會像候鳥一樣,每年遷徙到這里來享受谷中愜意的冬季。
迷失在死亡谷的淘金者
死亡谷的故事從一群淘金者開始。
19世紀40年代末,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于是,全美國懷揣發財夢的投機者都急著打點行裝,駕著大篷車,載著妻兒老小和所有家當,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鹽湖城。對淘金者來說,鹽湖城是漫長旅程中最重要的補給站。他們要在這里集結成擁有數百輛大篷車的龐大車隊,穿過茫茫沙漠,翻越內華達山脈,艱苦跋涉數月才能到達加利福尼亞的金礦所在地。
1849年的秋天,一群遲到的淘金者抵達鹽湖城的時候,時令已接近晚秋,如果現在前往金礦,很可能會在未來的日子里被風雪困死在路上。盡管如此,但這群淘金者還是決定冒險出發,組成浩浩蕩蕩的車隊開進了沙漠……眼看冬天越來越近,他們依然在沙漠中艱難行進,這樣的局面讓大家焦急不安。直到有一天,一個不知道從何而來的年輕人闖進他們的營區,獻上了一幅地圖,年輕人告訴他們:有一條神秘的捷徑,可以直通金礦。于是,20多輛大篷車不顧向導的勸阻脫離了車隊,沿著地圖所指,開始了一條不歸路……
讓淘金者們想不到的是,他們選擇的所謂捷徑,竟然是一個如同地獄般的山谷——谷底兩側的巖壁越來越高,環顧四周,幾乎沒有植被,只有漫天黃沙,尤其是沿途所找到的那些水洼湖泊,居然都是鹽水。如果不是后來遇到一場及時的冬雪,大家都會活活被渴死。當這支隊伍終于找到淡水水源的時候,全隊人馬已經損耗過半。人們嘗試著向各個方向突圍,但始終找不到去路,只能一次次地退回到水源附近。生存下來的人越來越少,拉車的牛馬大都被宰殺果腹。于是,他們把最后一線希望寄托在兩個年輕人身上,讓他們闖出去尋找救援。
然而,留在山谷中的人們一等就是1個月,他們從期盼到懷疑,最終走向了絕望……當那兩個年輕人終于帶著補給品返回的時候,山谷里還只剩下一家人在艱苦地留守,而其他人則都生死不明或者離散了……
最后的幸存者們終于逃出生天,他們回頭打量著這個埋葬了親人和夢想的山谷,凄然告別:“再見了,死亡谷!”從那時起,被幸存者稱為“死亡谷”的山谷就成了文明世界的一個噩夢。之后,盡管尋找金礦的熱潮席卷整個西部,卻始終沒人再敢踏足這塊禁地。
死亡谷的鹽湖已經干涸
“20騾隊”與谷底“鬼城”
巧合的是,死亡谷的后續故事依然和淘金者有關。
19世紀80年代初,一對名叫溫特斯的淘金者夫婦,偶然在谷底發現了一種形似棉桃的礦石。當溫特斯把硫酸和酒精澆在雪白的礦石上,然后再劃亮一根火柴,眼前立刻升騰起一團綠色的火焰,溫特斯知道,他們一夜暴富的夢想即將實現,因為——死亡谷里富含硼砂。當時,硼砂在工業中的應用已經相當廣泛,是制作高級玻璃器皿、化學器材、洗滌用品的最佳原料,但因為產量有限,硼砂在美國的價格曾一度超過黃金。隨后,溫斯特夫婦將這個昂貴的“發現”賣給了科爾曼公司,為了利益,人們不再畏懼死亡谷的惡名,在這里建立了采礦場。
然而,死亡谷采礦場距離最近的哈莫尼火車站也有260公里,為了把大批量的硼砂運出山谷,礦場主突發奇想,創立了一支著名的“20騾隊”——由2匹馬、18匹騾子構成,兩匹為一組,用繩索相連,從而串起一條長達30米的奇妙運輸線。“20騾隊”要拖著2節車廂和1節水車,總共30多噸的重量,從海平面以下近60米的谷底出發,翻山越嶺到達海拔600米的火車站,來回一趟就要20天時間。為了讓騾隊行進得更加便利,勞工們用采礦剩余的鹽巖碎石鋪就了一條出谷的道路。在陽光下,這條白色大道宛如一條閃閃發光的銀絲帶,從深邃的谷底拋出。沿著這條道路,“20騾隊”在六七年間共運出2000萬噸硼砂,每運出一趟大概能為礦主賺回5000美元,而勞工每天的工資還不足1.5美元。在礦場300多個勞工中,超出一半都是飄洋而來的中國人,在死亡谷酷烈的陽光下,他們的血汗和生命幾乎浸透了谷底每一寸土地。
時隔百年之后,“20騾隊”已被看作是美國西進運動的一個重要象征,代表著美國人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精神。而當年的采礦場早已荒廢,只剩下高聳的煙囪和一大片殘垣斷壁。途經的人們畏懼這里荒涼的氛圍,將谷底連片的礦場勞工宿地稱為“鬼城”,那些散落四處的采礦工具,和徘徊不走的勞工靈魂,仿佛都在默默講述著這群異鄉客的夢想和命運。
外星球地貌和獨自行走的石頭
事實上,拋開那些歷史因素,死亡谷的地貌本就擁有一種無與倫比的魅力。整座山谷是那樣的波瀾壯闊,山谷兩側群山或連綿不斷;或傲然獨立,裸露的巖壁因其中的化合物不同而呈現出繽紛細膩的色彩,比如著名的“紅教堂”山崖,通體都是含鐵的紅色巖石,密集的縱溝勾勒出哥特式教堂一樣精致繁復的“尖塔”。而日出日落間的死亡谷最為迷人,其間,光影會在山谷里起伏流轉,任意改變著谷中每一塊肌理的顏色。見過死亡谷的人,甚至認為這塊土地的奇異完全不屬于地球。
在淘金者眼中死亡谷是有去無回的禁地
死亡谷極端的美其實來自它特殊的地質環境。死亡谷的形成源于冰河時代一場劇烈的地殼活動——四周的地殼隆起,形成了長225公里,面積超過1400平方公里的谷地,隨后海水倒灌積聚在谷底,而高山又阻斷了外來的水氣,造成谷內極度干旱,極限溫度甚至可以突破50度,當海水最終被蒸發殆盡后,就形成了一片由鹽堿地地質構成的不毛之地。
實際上,死亡谷的溫柔和包容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谷里不僅擁有數百種外來動物,還進化出幾十種獨有的物種。更為神奇的是,這里的石頭會走路!在谷內一個干涸的鹽湖底部,常會出現石頭清晰的“足跡”,但卻從沒有人見到石頭移動的過程,科學家至今無法解釋這一現象。
除了動植物,死亡谷里還居住著印第安人的一個分支。他們把死亡谷叫做“tomesha”,意思是“燃燒的大地”。這些土著民通常散布在死亡谷邊緣靠近山脈的地帶。他們對谷中的地形、氣候了如指掌,在每個水源地都種上牧豆樹,然后世代遵循牧豆樹指示出的“時間表”來安排四季生活,例如,晚春時節,當長長的牧豆莢綴滿樹冠的時候,就是提醒他們該啟程離開死亡谷,到附近的山脈里避暑了。之后的整個夏天,他們都會跟隨山中各種果實成熟的時機不斷遷徙,直到秋風吹過死亡谷,他們才重返谷里的家,享受死亡谷最舒適愜意的暖冬,直到今天,還有部分印第安人選擇來到死亡谷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