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地月空間DRO(遠距離逆行軌道)探索研究學術研討會上,我國宣布成功構建國際首個基于DRO的地月空間三星星座。由我國部署研制的DRO-A/B兩顆衛星在抵達并駐留地月空間遠距離逆行軌道后,與先前發射的DRO-L近地軌道衛星建立起星間測量通信鏈路。這標志我國正式開啟地月空間探索新紀元。
地月空間是從地球低軌延伸至月球的新空間,最遠距離地球可達200萬公里,其三維空間范圍比近地軌道空間擴大上千倍。DRO是地月空間中一類獨特的三體動力學軌道,順行繞地、逆行繞月,典型軌道距離地球約31萬至45萬公里,距離月球約7萬至10萬公里。
為什么要探索地月空間DRO?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王文彬介紹,DRO軌道具有三大獨特優勢:一是低能入軌,航天器進入DRO軌道,可以利用太陽、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大大降低入軌能源,這樣航天器可攜帶更多的科學載荷和有效物資;二是穩定停泊,由于DRO位于地球和月球引力的平衡點,在這里航天器只用很少的燃料,就能穩定停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三是全域可達,DRO就像地月空間的喜馬拉雅山,由于其處于勢能高地,航天器從這里出發去地球、深空和月球,都是俯沖的姿勢,即便沒有太快的飛行速度,也能輕松抵達。
“作為連接地球、月球和深空的交通樞紐,DRO是地月空間的天然良港。”王文彬說,就如通過航海發現新大陸、利用空氣動力實現洲際飛行、利用火箭進入太空一樣,地月空間DRO有望成為未來空間科學探索的新空域、部署空間應用基礎設施的新高地、服務支援空間飛行器的新基地、支持載人深空探索的新起點。
2022年2月,中國科學院啟動實施A類戰略性先導專項“地月空間DRO探索研究”。2024年2月3日,首顆試驗衛星DRO-L成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并正常開展相關實驗。2024年3月13日,DRO-A/B雙星組合體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運載火箭一二級飛行正常,但由于上面級飛行異常,衛星未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我國科學家處變不驚,立即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太空“衛星極限生死救援”,最終DRO-A/B雙星組合體在歷經近850萬公里航程后,準確進入預定軌道。2024年8月30日,三顆衛星兩兩之間成功構建K頻段微波星間測量通信鏈路,驗證了三星互聯互通的組網模式。至此,全球首個基于DRO的地月空間三星星座成功實現在軌部署。
“對兩顆衛星的太空救援,充分展示了我國在復雜航天任務設計及深空衛星應急處置的突破。”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張軍說。
探索的腳步沒有就此停下。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副主任、地月空間DRO探索研究先導專項工程副總指揮王強介紹,三星互聯組網成功后,研究團隊持續開展了多項前沿科學實驗及新技術試驗,推動地月空間DRO探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實質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航天器DRO低能耗入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百萬公里級星與星、星與地微波建鏈,掌握了地月空間大尺度星座構建核心關鍵技術;在國際上首次驗證了地月空間衛星跟蹤衛星定軌導航新質能力。
王強表示,未來,科研團隊將進一步研究地月空間復雜多樣的三體軌道問題,認識和掌握地月空間環境演化規律;利用DRO長期穩定性,部署更高精度的原子光鐘,支持量子力學、原子物理等領域基本科學問題研究,開展廣義相對論更高精度的驗證等。(記者 沈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