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2個多小時的山路顛簸后,我們來到了丹寨縣的卡拉村。一下車,我們就看見年輕的苗族少女和小伙子身著盛裝,端著美酒,吹著蘆笙,唱著優美的飛歌用當地最高的禮節歡迎遠方的客人。喝美酒,討花帶,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盛情迎賓禮后,大家開始期待看到錦雞舞。
美麗的苗族少女
蘆笙的伴奏慢慢響起,只見16位苗族少女,頭上插戴著錦雞銀飾,上身穿藍色的開襟短繡衣,下身穿著彩繡短百褶裙,裙前后各系一張長方形花圍腰,后腰上面綴滿五顏六色的手織花帶,她們頸戴銀項圈,手戴銀手鐲,腳穿翹尖粉色繡花鞋……
打扮得像美麗的錦雞一樣,顛著細步,在雨霧中翩翩走來。在悠揚的蘆笙節奏下,16位苗族少女時而排成一字形,時而排成圓弧形,沿著逆時針方向,腳步尾尾律動,回環復沓、優雅流暢,含情脈脈,細膩委婉,酷似錦雞在行樂覓食。
錦雞舞發源于貴州省丹寨縣東部,流傳于苗族“嘎鬧”支系中穿麻鳥型超短裙服飾的亞族群苗族同胞之間。
他們居住在麻鳥、羊先、也改、黨早、加配、羊物等苗族村寨,方圓約50多平方公里,兩萬多人口。相傳遠古時代,由于戰爭的影響,苗族先祖被迫向西遷徙的歷史進程中,是美麗的錦雞幫助先祖們找到了最后定居的地方,也是她為先祖們帶來了稻谷的種子和歡樂的飛歌。
因此,居住在排調周圍的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節日里舉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動,敲擊銅鼓,歡跳錦雞舞,以紀念先祖和懷念給他們帶來自由、祥和與歡樂的美麗的錦雞。于是,錦雞便成了苗家人的吉祥物,是圖騰的象征。
苗族女子
錦雞,是苗家人的吉祥物,圖騰的象征。那七彩的顏色代表著苗家人向往五彩繽紛的生活,也表現了苗家人對錦雞的崇拜。生活在深山密林中錦雞,身上的羽毛色彩為:頭青、頸綠、身紅、尾毛麻花且比身上長。
錦雞漂亮的羽毛很受苗族人喜愛。于是,心靈手巧的苗族姑娘,用不同顏色的絲線,仿照錦雞的羽毛刺繡成各種花紋圖案在衣裙、穿在身上,就象錦雞一樣美麗。
錦雞舞的舞者主要是“超短裙”支系苗胞的中、青年婦女,她們身著盛裝,跳舞時,膝蓋以下包裹腳、腳穿尖頭花布鞋,右手上抬略高于頭部并稍前伸,右拇指、食指捏緊像雞嘴,中指后三指均伸直形如一個錦雞頭,手背為雞頸,隨著蘆笙樂曲雙膝一伸一屈,腰部蠕動,面帶笑容點點頭,身后彩帶飄曳自如。
當舞姿動作較大而又旋轉時,舞者身上的彩帶飄逸,身上銀飾閃爍,形似“孔雀開屏”,“錦雞亮翅”,這就是“錦雞舞”稱謂的由來。
翩翩起舞
每當逢年過節,喜氣來臨,蘆笙手們吹響蘆笙走進蘆笙塘,姑娘們就頭戴打制有數只錦雞的銀花、銀角,穿戴著自己刺繡的盛裝,精心打扮來到蘆笙塘,踩著“四滴水”蘆笙舞曲翩翩起舞,五彩斑斕的服飾猶如錦雞展開了漂亮的羽毛,故名“錦雞舞”。
蘆笙場就是在離寨子不遠的田里,她們祖輩生活在貴州丹寨縣邊遠的大山中,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沒走出過這些大山。雖然生活在偏僻的山里,但沒有與世紛爭的她們都保存有一種快樂的心境。
錦雞舞表現了苗族人民性格中溫和嫻靜的一面,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友好的精神狀態,凸現出苗族人民古老而絢爛的美學追求,是民間舞蹈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