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戴花環極少,一上午我僅看見一位姑娘。據了解,當地年輕人更喜歡時尚些的裝束。
年紀越大的婦女越多人保留著戴花的習俗,白發蒼蒼的老人,鮮花在頭,更顯精神和漂亮。
蟳埔女愛花成癡,據說在上世紀70年代末,蟳埔女買花的錢和全村購糧的費用差不多,和買煤炭的錢相差無幾。
據說現在女人們插在頭上的花少多了,以前都是插滿頭的,可見當地婦女是多么地愛美。
小漁村的生活雖談不上精致,甚至有些粗陋,但每天聞著花香,對鏡貼花黃,何嘗不是一種珍尚的品質?!
古書解釋,簪花除了有審美之外,還有避邪的象征意義。“茉莉花能驅鬼,戴上菊花能長壽。”
蟳埔婦女與各地還有顯然不同的特色:這里從古至今見不到封建社會強加在婦女身上的一道枷鎖——纏足,老少因勞動的需要,都有一雙自然的天足。
為了生活,蟳埔婦女天天下海抓魚蝦,上灘涂敲蚵,挑海味販賣等與男子一樣的強體力勞動。因此,蟳埔女在持家與下海搬運和討海都可說是強人。
蟳埔女名稱繁多,主要稱她為“鷓鴣姨”、“蟳埔阿姨”。這因蟳埔東北有一鷓鴣山,明天啟七年置銃臺(即槍城)在鷓鴣山上,到了清康熙從祥芝移遷來的巡檢司在蟳埔,又命名為“鷓鴣巡檢司”。因此,所在地的婦女,便稱為“鷓鴣姨”。
蟳埔婦女溫柔謙遜,生兒育女后,不是教兒女叫自己“阿母”、“媽媽”,而是要兒女稱自己為“阿姨”(本來兒女稱自己母親同輩姐妹為“姨”,現母親自己降級卻要兒女叫她為“姨”)。
早年,年輕蟳埔婦女最討厭同齡或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稱自己為“蟳埔阿姨”,以為這是有意侮辱她;可是長期以來很多外界不明底蘊的人,普遍認為“阿姨”是尊稱,因此,蟳埔婦女不得不改變過去的看法,初期有人稱她“阿姨”時一笑了之,現在卻習以為常而成為“尊稱”了。
在蟳埔村的外圍,三四層的小洋樓林立,沿街看不見傳統閩南民居的紅磚翹檐,從別墅群夾縫中彎彎曲曲的古老巷道走進去,就會發現一些石頭抑或木石磚結構的、獨具特色的民居:
蚵殼厝是蟳埔村獨特而亮麗的一道風景,也是一段深遠的歷史。蚵殼厝又稱蠔殼厝,閩南話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蚵殼厝就是以蚵殼為建筑材料的房屋。
據專家考證,這些“蚵殼厝”用的蚵殼“原產于非洲東海岸,大概有15公分長,分為上蓋和下臼。上蓋3厘米厚,下臼大概厚5厘米。”當時,蟳埔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船員們將散落在海邊的蚵殼裝在船上壓艙,載回來后就堆放在蟳埔海邊。
“蚵殼厝”的特性:很適合海邊潮濕的氣候環境,防水、冬暖夏涼,經濟實用,受到蟳埔及周邊百姓的喜愛。村里黃老伯介紹說,用蚵殼蓋的房子,墻有四十公分厚,下雨的時候,雨水不會潑進屋里,而且冬暖夏涼。
現在村里的蚵殼厝許多處都破舊了,一直沒有修理,很可惜,有的蠔殼厝歷經百年,卻一直無錢翻修。我在村里轉悠,現在看到許多新的蚵殼厝,蚵殼蓋僅是裝飾作用。墻體的四周依然是閩南地區的紅磚,中間鑲嵌著這白色的蚵殼,下配灰色花崗石墻基,鮮艷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