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以來,河南全省持續出現大范圍高溫天氣,全省平均降水量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來降水量最小的年份。河南省多地出現人畜飲水困難,糧食絕收的情況。】
2014 年7月以來,河南全省持續出現大范圍高溫天氣,全省平均降水量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來降水量最小的年份。尤其是河南省中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區,旱情的發展更為嚴重,遭遇了六十三年以來最嚴重的“夏旱”。汝州位于河南中西部,是旱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來看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在這里的調查。
全村老少齊出動,為得一口“救命”水
當《經濟半小時》記者趕到汝州市陵頭鎮朱溝村時,幾十個水桶已經在送水車旁排成了一條長龍,從老人到小孩全部出動,等待接水。朱溝村交通相對便利,送水車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因此大家都挑著扁擔來取水。
記者:村里有井嗎?
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朱溝村村民:沒有,井都干了。
村民韓能:我已經擔一回了
她叫韓能,今年63歲。老伴身體不好,只能靠她自己來擔水。韓能家里距離送水車的距離只有幾十米,但是擔著四五十斤的水桶往返,對于63歲的她來說依然十分吃力。韓能告訴記者,這是送水車第三次來到這個村子,從年初干旱到現在,村里人只能靠去山下邊的村子買水來度日,一次交一元錢作為抽水的電費。
村民:缺水最起碼有半年了。
韓能:半年。
盡管縣里通知這些村民,送水車以后會每隔幾天來送一次水,但是韓能依然想在這次多挑上幾擔,剛把桶里的水倒進水缸里便立刻又返回送水車前的隊伍里。直到送水車要開往下一個村子,她才終于撐不住放下了擔子
記者:這也不休息會,直接再擔啊?
韓能:再擔一擔。你坐,我歇歇,謝謝。
記者:擔了幾擔水了?
韓能:擔了三擔了。昨天擔的,今天又擔的。
記者:三擔水夠多長時間?
韓能:三擔水用一天。
在汝州市,并非每一個缺水的村莊都能夠得到縣城里送來的水。一些村莊由于地處丘陵地區,山路狹窄多彎道,消防車、灑水車等大車難以開到村里送水,這里的村民便只能靠自己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張石磙今年63歲,家住汝州市焦村鄉東溝村,和老伴相依為命。除了種地,張石磙還養了20幾頭羊。然而連續幾年的干旱導致村里從去年下半年便供水不足,今年2月份以來則完全停水,張石磙只能一直到十幾里遠的地方去拉水。
村民韓能擔水度日
河南省汝州市焦村鄉東溝村村民張石磙:去年有些干,有些沒干,今年是徹底干了。水從去年有些干,有些沒干,今年是全部干完。一般平均都是兩天,過兩天以后就去拉一回水。
今年張石磙種的三畝多地幾乎沒有收成,這些羊成為了他的唯一收入來源。每次拉回來的水一半以上是喂這些羊用,老兩口用的只有兩三桶水。
張石磙:水現在就是一天,就是那桶,一天得三桶水。
從東溝村到取水的劉莊村,來回約30里路。東溝村的這個村小組年輕人都已經外出打工,只剩下幾十位老人和小孩。像張石頭、張石磙這樣的老人不會開農用車,只能依靠牛和架子車,步行取水。張石磙家沒有牛,他要取水還得借用鄰居張石頭老人的牛。
記者:家里有幾頭牛?
張石頭:一頭,那一頭賣了,沒水賣了。
記者:這頭牛是舍不得賣?
張石頭:這得拉水的。
張石磙:人掌著車子把,牛在前面拉著,都是這樣拉法。
第二天早上6點,天剛亮,張石磙就來到了張石頭家。 兩人一起出發到8公里之外的劉莊村去打水。張石磙告訴記者,往年的這個時候,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地里忙農活,如今地里的玉米苗沒有長成,打水成為了他們的首要任務。
張石磙:這離劉莊就是三十里地,一來一回都三十里
路上記者也碰到了取水回來的村民。這位村民告訴記者,連續幾個月都得拉水,讓他不得不專門貸款買了一輛車。
記者:你這去哪打的水?
村民:井水是從鄉政府拉的,十幾里遠,這拉水。為了吃水,沒有水吃,貸款貸8000元錢,買了這車拉水。
記者:剛買的車?
村民:嗯。
村民貸款買的拉水車
走了一個多小時,他們來到了要取水的劉莊村。張石磙告訴記者由于連續半年需要拉水,因此他們也不好意思總到同一家去拉水,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換一戶。
張石磙:有的到了路邊,有熟人親戚了,灌桶水就走了,有人跑這,有人跑那,到處找水。全部在人家這一家拉,都很麻煩。
而此時劉莊村的一位村民已經在等候著他們。車一到,便將準備好的水管取了下來,引出水后插到了取水用的鐵桶里。
記者:來幾次拉水車?
劉莊村村民:幾次?那這山里面十幾次也有。
兩人的桶都裝滿以后,張石磙打算立刻上路,沒想到劉莊村的一位村民卻和他抱怨了起來。原來盡管劉莊村目前井水還充足,但是一些較淺的井已經開始干涸,這讓劉莊村的村民也開始擔心自己的吃水問題。
劉莊村村民:俺這井這也干了,就大隊這井,這點能出來水了,你就跑下來拉水
張石磙:就因為你這還有水,將來沒水的話,俺也不能(來這拉水)。
劉莊村村民:俺這打五六十米那井,現在都干了,都沒水。
張石磙和張石頭裝水的水桶是由汝州市水利局統一發放的,每個桶裝滿水約有400斤重。回程的路上,兩個人的車都套在了牛車上,并且需要兩人同時使力,和牛一起拉著水車。平地已經很是吃力,遇到上坡的路,張石磙不得不先把自己的車卸下來,讓牛先把張石頭的車拉上去,再返回來拉自己的車,否則牛和人都吃不消。連續走完幾段上坡路,別說是兩位老人,即使是這頭牛,也累得不肯往前繼續走。
記者:你這是每次卸完再下去接它。
張石頭:牛上不來。
記者:這牛我看走得也挺累的。
張石頭:是的,下去就不想走了,拉著走。
張石磙:要說這個牛拉著,這上坡輕松,下坡就出力,如果它拉著,扶著把,這下坡咱們車子(總跑偏了)。
村民張石頭、張石磙用牛車拉水
張石磙告訴記者,回程的路上他們一般要休息四五次, 兩人拖著這100多斤的水一共走了三個多小時, 上午11點左右兩人終于來到了家門口。 回到家卸下車,張石磙立刻在飲羊的水盆里洗了一把臉。
記者:您這洗臉水就用牲口飲水的小盆洗?
張石磙:俺一洗完就(喂)牲口了,沒水,這水一點都不糟蹋,洗了后全部(喂)牲口。
對于張石頭和張石磙來說,水是此刻最為珍貴的東西,一點也不能浪費。記者臨走時他們說,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早日下上一場大雨。
張石磙:下雨是比啥都強,它不下雨也沒辦法,上級給貧困地區幫點忙吧。
旱情嚴重拉水難,糧食絕收讓人愁
像韓能,張石磙老人這樣,往返跋涉三四個小時,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的情況,在遭遇大旱的河南農村并不少見。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洛陽,也是旱情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旱情,也給這里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繼續來看《經濟半小時》記者的報道。
這里是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葉莊村的一個村小組,氣溫高達35度以上,村里的老人和小孩們都聚在了一起,旁邊則是一輛輛架子車,上面放著各種圓桶。不時還有村民拉著架子車,載著水桶加入到等待的人群中。村民們告訴記者,村里唯一的一口井早在兩個月之前便幾近干枯,許多人都不得不到外地去拉水。今天縣里的送水車將第一次來到這個村里為他們送水。
記者:是什么時候開始斷水的?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葉莊村村民:都快有一個多月,快倆月。
記者:這個井是用了多少年?
村民:有四十多年,沒有枯過。
記者:今年是第一次?
村民:第一次。
就在多數村民等著送水車來送水時,50歲的寧柏靈卻沒有閑著。寧柏靈的孩子們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她陪伴著83歲的母親 。村里位于丘陵地區,交通不便,今天縣里的送水車也無法開到村里,需要村民用架子車到半山腰將水拉回來。寧柏靈家里沒有車,自己又上了年紀,不能走太遠的路去挑水。只能繼續依靠村里的井水來生活。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葉莊村村民寧柏靈:不能全村人都下去擔,因為什么,都下去都擔不了,沒有那么多水,有的拿空桶都回來了。
記者:那你們怎么決定誰家擔心誰家擔不著水?
寧柏靈:那就是過兩天就是輪著,今天你去擔兩擔,擔一擔先吃著,明天他去擔。
寧柏靈告訴記者,村里有車的人家最近幾個月每隔兩三天就要到周邊的縣城去拉水,有限的井水則留給像寧柏靈這樣既沒有車又生活困難的家庭。井水不夠用時她還要讓那些去縣城拉水的鄰居們周濟幾桶水。
寧柏靈:像我們這些人,拉車又不會拉車,也不會開車,又拉不動因為老了,就是來擔水。
由于井水已經見底,每次取水都要有人從井口沿著管道下到十幾米深的井里,再踩著梯子下到井底來舀水。因此寧柏靈每次取水還得依靠同村人的幫助。
寧柏靈:早的時候,我自己可以,用水都可以拉上來,現在是打水人得下去,我下不去,沒那能力。
深達十幾米,直徑三米多的井里已經露出了井底,只剩下坑里的一灘水。村民用小盆舀滿一桶水以后,再由井口上的村民用繩子提上來。由于水量稀少,每次裝滿一桶水都要花上幾分鐘的時間,桶里的水也比平日里渾濁了許多。
寧柏靈:回去給它一澄,稍微一澄就可以吃。
此時又有兩名村民加入到了取水的隊伍中。最終從井里提上來了6桶水。舀完了最后一桶水,井底的村民又沿著鐵管爬回井口,出來時氣喘吁吁。
記者:這下面估計還能舀上來幾桶水?
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葉莊村村民村民:舀兩三桶。
記者:兩三桶也就見底了?
村民:見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