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平/制圖
由中國人民大學和工眾網聯合發布的“農民工幸福感排名”
中國最具幸福感的農民工在哪里?在泉州!
海都閩南網訊 24日,中國人民大學和工眾網聯合發布調研成果稱,泉州農民工幸福感位列被調查的全國20個城市首位,其次是青島、長沙;幸福感最低的城市是深圳,其次是東莞、上海。
這份調查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指出,平均到每個城市的樣本數才100多個,而在泉州的農民工多達200多萬人,數據差別懸殊,因此擔心調查結論的可靠性和客觀性。
但這份調查結果得到了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政策系副主任侯志陽的認同。他分析說,泉州市政府一直積極關注外來工政策,本土企業在轉型中又多注重善待員工,加上城市整體氛圍推動,泉州農民工在獲取幸福感上,相較其他城市,確實更有優勢。
采用電話調查排名僅供研究
昨日,參與此次調查的工眾網工眾研究中心李久鑫博士回應稱,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因人而異。他承認排名無法做到絕對準確,只是各城市間橫向對比的相對數據,希望有助各城市彼此取長補短。
據了解,這份由中國人民大學和工眾網聯合發布的調查,選取了泉州、深圳和上海等20個主要用工城市進行對比,樣本則從工眾網農民工數據庫(截至調查時共有注冊用戶532.9971萬人)中隨機抽取,由工眾網工眾研究中心采取電話調查的方式進行訪問,共收集到有效問卷2473份。最終得出結論是,無論是整體農民工評比,還是新生代農民工評比,在泉州的幸福感均排名第一。
“當然,排第一并不代表所有農民工就一定都是幸福的。”李久鑫說,這一調研,初衷是讓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民工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況,并為農民工提供一個自我表達的公共平臺。這次排名僅供研究,今后將會增加樣本數量,并希望能有機會來泉州深入調研。
城市環境適宜機會多地位高
泉州緣何能成為農民工心目中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副主任胡平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在對農民工幸福感進一步從“生存、關系、發展、生活水平、家庭關系、工作學習、社會地位”七個維度調查時發現,福建泉州在“生活水平、工作學習”的維度上排名首位,在“發展”、“生存”維度上排名第二、三位。
解密一:
城市經濟結構變遷
影響人的生活狀態
“與城市經濟結構有關。”泉州市總工會保障部吳部長認為,泉州有200多萬外來工,農民工占比七八成,2萬多家民營企業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的鞋服產業,因此,勞動技能較低的農民工只要肯努力,基本上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并生活下來。可上海和杭州等一線城市,工業化比較早,勞動密集型產業淘汰得差不多了,而金融、旅游等第三產業領域日漸發達,農民工難以生存,甚至難被接納。
“泉州的城市環境及經濟發展可能更適于農民工生活,社會經濟競爭并不是非常劇烈,農民工的幸福感會比較高;同時在學習和發展層面給予農民工的機會可能更多。”胡平說。
“農民工的主觀生存感受記錄了整個中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健敏教授也表示,作為中國轉型期的一分子,農民工負荷了多重角色,而他們的努力,最直接承擔了整個社會轉型的成本,包括社會成本和心理成本。
解密二:
政府重視企業善待
地位高易生幸福感
2011年初,泉州團市委聯合華僑大學組成調研小組,形成《泉州地區新生代農民工權益與發展現狀調研報告》,侯志陽帶著團隊詳細勾勒了泉州農民工的“幸福密碼”。
一是近年來泉州市政府在這方面積極給予重視和關懷。如去年,泉州市政府作出企業用工的17個公開承諾,涉及教育、住房、醫療等多方面;還有即將全面推廣的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等。
二是泉州民營企業在認識上普遍有較大轉型,認為員工和消費者都創造價值,應平等看待員工,從情感和待遇兩方面留人,為農民工提供好的工作環境、勞動環境。調查數據顯示,不少企業已逐漸為員工提供員工公寓,農民工的福利滿意度比較高。
第三,城市整體氛圍推動。泉州以民營經濟為主,且普遍面臨產業結構提升問題,在這一大背景下,工人的基本生存環境也需要相應轉變,迫使政府和企業進一步關愛他們;同時,用工荒的現象在泉州一直存在,客觀形勢決定了農民工在泉州的社會地位較高,這也是幸福感較強的根源性原因。
泉州民企“變著花樣”留人留心
事實上,且不提網上如何爭議,在善待農民工方面,泉州不少企業已探索多年。
例如,中國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堅持負責做好員工的后勤保障。兩年前,公司投資幾百萬元建了一家幼兒園,供員工子女上學,學費則補貼一半;上小學后,公司還幫忙優先就近安排公辦學校,進入民辦校的,則補貼與公辦校間的差價。此外,公司還有愛心基金會,每年對于員工老家中的留守老人進行慰問和幫扶,遇到病災就啟動資金援助。“員工上有老下有小,尤其小孩,是他們最在乎的過去和未來。”中國喬丹體育人力行政總監詹先生說。
同樣“變著花樣”吸引外來員工的,還有洛江華川鞋服公司。該公司董事長連先生介紹,公司現有員工及家屬七八百人,2009年,公司建了一棟七層高的員工宿舍,每個房間都配置空調,共裝了200多臺,還分配有夫妻房和插卡式洗衣機。公司也自建了幼兒園,免費供員工子女上學。每年還把利潤的5%抽出來做福利,用于扶老助學。
不久前,洛江華川鞋服公司搭蓋的超級廚房還引來了媒體關注(詳見本報4月19日A22版相關報道)。這一超級廚房,專供五六百名員工做家常飯,還免水電費,格外受員工歡迎。
留住新生代須推進人文關懷
調查中,李久鑫提出一個觀點,新生代農民工正逐漸成為農民工的主體,他們渴望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渴望在城市生根,同時,原社會關系被割裂,但新社會關系一時難以建立,正成為“農村的逃兵,城市的孤鳥”。
但這一矛盾的社會現象在泉州尚不尖銳。侯志陽團隊的調查顯示,泉州打工族群以青壯年為主,新生代農民工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與同類型的城市相比,泉州農民工的待遇屬中等水平,這也是大多數農民工選擇留下的首要原因。
不過,長久來看,進一步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未來生活,仍是一個重要的城市議題。他們的調查報告顯示,休假問題已成為新生代農民工最關注的焦點,醫療保險、住房等切身問題則緊隨其后。新生代農民工希望留城的愿望比較強烈,想要主動融入這個城市。他們最想要改變的就是生存的能力問題和資本問題。
侯志陽建議,為了能讓新生代農民工更加“幸福”,政府要實行人文關懷工程。如通過農民工社會管理體系的創新,實施有效的社會政策,幫助他們解決公共服務領域問題,切實解決住房、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培訓等問題。
另一方面,政府還可多舉辦農民工的文化節,提倡“新市民”的說法,從軟環境方面,讓這一群體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注重。(本網記者 陳建輝陳麗娟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