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16年,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再次現身達沃斯,這一次是在天津。6月27日,在“創新的生態系統”分論壇中,張瑞敏分享了海爾近年來建立的“人單合一”模式,并表示將在收購而來的美國通用電器家電業務(下稱通用家電)中推行類似模式。整個分享過程,張瑞敏金句不斷,掌聲四起。
在現場,張瑞敏首先回顧了自己2000年參加瑞士冬季達沃斯時的情形。他表示,正是那一次參會,讓他“戰勝了滿足感”,決定重新“挑戰自我”,在海爾推行“人單合一”模式。“人單合一”指的是將員工和用戶聯系起來,聯合創造市場。
“大家都知道,海爾在30多年前把不合格的東西砸毀。今天,我們不是砸冰箱,而是砸組織。”張瑞敏說。他解釋,海爾“砸掉”的是企業里的金字塔層級和中層管理人員,代之以創業平臺和小微企業。
他表示,通過推行這種模式,海爾將原先8.5萬名的員工減去兩萬人,剩下六萬多人,并形成了3000多個小微創業團隊。他介紹,這其中已有接近200個小微團隊獲得了風險投資。
“大到容易倒”
張瑞敏表示,以前許多大企業都想成為帝國,但在他看來,現在的帝國不是“大到不能倒”,而是“大到容易倒”。
“諾基亞倒下了、摩托羅拉倒下了,世界性的大企業在互聯網時代會受到非常大的壓力。”張瑞敏說。他認為,海爾做的是其它大企業還沒有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傳統大企業內部搭建一個創業平臺。
他表示,互聯網化的企業不應該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組織,而是要變成互聯網上的節點。“企業就像一臺電腦,如果聯入互聯網,就無所不能,如果不能接入互聯網,就一事無成。所以企業必須把自我去掉。進到互聯網,你什么資源都可以得到。我們有一句話‘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資源部’,所有的人力資源都可以從網上得到。”張瑞敏說。
他進一步表示,企業應該是無邊界的,即海爾不只要生產家電,還要將電器變為網器,讓產品上網,并在網上形成用戶資源。
張瑞敏認為,在傳統時代,品牌極為重要,因為一家公司“要么擁有品牌,要么給品牌打工”。但在互聯網時代,則變成了“你要么擁有平臺,要么被平臺擁有”。
“其實,現在我們有很多企業已經被電商擁有了,沒有自我,”他補充道。他繼而表示,海爾想成為一個互聯網時代的平臺,變成一個各方共贏的生態圈。
至于政府在推動創業大潮中的角色,張瑞敏表示,政府的定位應該是創新的驅動機構,而不是保姆。這是因為創新的失敗率實在太高,政府“根本保不過來”。他表示,他很欣賞硅谷的一個概念,就是把創業比作從懸崖上跳下去,在沒有落地前組裝好一架飛機,向著創業的方向飛去,否則就會摔死。他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千萬“不能搞蹦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