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張濤12日在上海“2016陸家嘴論壇”演講時表示,滿足多層次、多樣性的金融服務需求,應當放寬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利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多種形式,發展普惠金融,促進市場充分競爭,增加金融市場有效供給。
他還表示,通過豐富金融機構體系、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完善金融治理體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絕對性作用。從而進一步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給,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供給的效率,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為供給側改革創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張濤指出,去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加大了對“三去一降一補”的金融支持力度,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比如,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擴大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融資渠道,方便他們利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低成本資金。
又比如,通過執行《關于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關于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措施,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加大對“三農”養老、服務業的支持,推動經濟補短板。
“目前來看,這些措施正在取得初步成效。”張濤表示,未來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需要在制度、體制、改革和系統設計上下大工夫。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必須疏通血管,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統性地落到實處。
建立全方位金融監管框架
“近年來一些沒有受到監管的非傳統金融業務發展比較迅速,其中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傳統的受到監管的金融服務供給還不夠充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在各地區、各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張濤說,這是當前金融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面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張濤表示,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其他一些新興的金融業態,只要依法合規,立足服務實體經濟,滿足經濟主體合理的融資需求,就應該得到認可和鼓勵。
“近年來興起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比如說互聯網支付、個體網絡借貸、股權融資、股權眾籌融資等都拓展了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半徑,改善了基本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張濤表示,要把包括互聯網金融在內的所有金融業務納入全方位的金融監管框架,不忽視監管空白,不留下監管死角。
張濤同時指出,在充分的競爭條件下,今后我國的信貸市場發展方向應該是多層次、多元化的。既有全國性的金融機構也有區域性的和社區型的金融機構;既有存款類的金融機構也有非存款類的金融機構,還有政府支持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
在市場退出的配套體系建設方面,張濤表示,對于經營出現風險、經營出現失敗的金融機構,要建立有序的處置和退出框架,允許金融機構有序破產。必須要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的制度設計,包括存款保險制度、征信體系建設、金融機構市場處置與退出機制等。(石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