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顏值經濟”伴隨社交媒體裂變式擴散與消費的升級,醫美、美妝行業呈幾何式增長,但“容貌焦慮”式營銷、虛假宣傳、資質造假等亂象也侵害著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還危害著整個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此前,福建省消委會接到過醫美失敗、美容預付式消費問題的投訴,無獨有偶,日前省消委會又接到消費者咨詢,購買的美容產品致使其臉部紅腫,與商家協商無果。為此福建省消委會提醒廣大愛美人士:變美需以安全為前提,科學為指南,理性變美不踩坑。
一、拒絕容貌焦慮,美是多元的。當前,部分商家通過社交平臺、直播帶貨等渠道,以“顏值逆襲”“顏值競爭力”等話術制造焦慮,誘導消費者沖動消費。福建省消委會提醒:顏值提升非人生唯一標準,過度追求外表可能陷入健康風險與財務陷阱。
二、警惕“代價陷阱”, 嚴控風險邊界。部分機構以“免費皮膚檢測”“低價體驗”為名,誘導消費者到店后推銷高價套餐,部分不良機構甚至誘導消費者通過貸款支付費用,導致消費者“美容未成,負債先行”。福建省消委會提醒:消費者應根據自身需求與經濟能力選擇服務,拒絕“以貸養美”,避免因沖動消費透支身心與財務。
三、醫美需查資質,合同細化。醫美行業因涉及醫療行為,具有高風險性與專業壁壘,其安全性直接關乎消費者生命健康,提醒消費者在選擇醫美時,要嚴查資質,要嚴守安全底線。1、查資質。要確認機構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診療科目包含“醫療美容科”,確認主診醫師需具備《醫師資格證書》《醫師執業證書》,同時還要確認操作護士是否持有《護士執業證書》。另外還要關注治療儀器是否是“三無”產品或來路不明的“走私貨”。2、合同細化 憑證留存。簽訂書面協議要明確項目名稱、操作人員、價格明細、術后保障等條款。同時要求機構提供《醫療美容知情同意書》,充分了解手術風險、并發癥及恢復期,并保存術前術后照片、病歷、繳費單據、溝通記錄,避免“美容”變“毀容”后維權無據。
四、美妝消費關注渠道和標簽。1、選購渠道。建議選擇大商場、大超市、品牌專柜或是品牌旗艦店、自營等平臺進行購買。福建省消委會提醒:謹慎購買個人代購、朋友圈“手工定制”產品,謹防假貨、臨期品。2、看標簽。國產化妝品需標注產品名稱、生產企業名稱地址、凈含量、生產日期與保質期、生產許可證號、衛生許可證號、產品標準號,特殊用途化妝品(如防曬、祛斑)需標注批準文號。而進口化妝品需標注進口化妝品衛生許可證批準文號、經銷商代理商名稱地址,并附中文標簽。
五、依法依規理性維權。注意留存證據照片、視頻、訂單、聊天記錄、繳費等憑證。一旦發生消費糾紛,消費者可先向商家、銷售平臺進行協商,協商無果,向相關主管部門或消協組織投訴舉報,必要時可申請醫療鑒定或提起司法訴訟。
福建省消委會指出,“顏值經濟”應服務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美業”需在技術創新、安全保障與規范管理方面作出更多努力,同時相關部門也應加強監管,打擊非法醫美服務,規范廣告宣傳與醫療器械使用。唯有安全與規范并行,方能推動“顏值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美麗與健康的結合。(記者 盧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