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蔡楊 駐香港記者 楊硯文)自中國政府于去年底提出推進供給側改革以來,市場多將其與美國前總統里根以及英國前首相撒切爾于上世紀80年代實行的供給側改革類比。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亞太副主席李晶今日(6月6日)于香港出席記者會時指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與西方有所不同,除了傳統的減稅措施,中國政府也從新維度著手,如關閉“僵尸企業”、發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不應僅從西方歷史經驗推測其改革成效和進程。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持續下行,企業利潤率不斷下降,在此情況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主張通過政府降低企業稅和勞動者個人所得稅來刺激生產,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其在西方的成功案例主要有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里根經濟學”和英國的“撒切爾主義”。
“西方市場人士通常按美國總統里根或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領導的改革思路解讀中國的供給側改革,但實際上,中國與前兩者的改革不完全相同。里根改革主要是通過減稅刺激經濟,而中國政府除了宣布營改增等減稅措施外,仍有其他新角度,這具有中國特色”,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亞太副主席李晶表示。
李晶舉例指,中國的供給側改革也包括關閉“僵尸企業”,此舉能夠改善企業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政府意識到僅靠投資刺激經濟的作用并不大,雖然大量投資短期或有成效,但長期來看,這對整體經濟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造成了債務堆積,企業效率低下等問題。”
此外,中國供給側改革的另一個重點是科技創新及產業升級。李晶表示,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制造業的廉價優勢不再,中國企業正將目光重新聚焦到制造高品質的產品以及科技創新上,這種轉型如今可以得到很多政策支持,因為這也是中國政府在供給側改革中所大力倡導的。
“無論是關閉‘僵尸企業’,或是產業創新,都會導致短期內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需要投入更多資金,用于失業員工補貼以及員工再就業培訓,以減少改革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接下來的幾年內,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將會看到一定成果。”
對于近期備受關注的A股再“闖關”MSCI指數,李晶表示,如果A股此次成功獲納,的確能夠促使海外資金流入A股,但鑒于A股在新興市場指數中占比不高,因此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下半年中國股市走勢仍將保持平穩,其中旅游、互聯網、娛樂、醫療保健等新經濟類股票的表現更好。
此外,李晶表示,中國債市今年同樣有望迎來新發展。5月,隨著央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多個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配套文件,境外機構投資者資金匯出匯入中國債市不再設限。
“該項政策松動將很有可能推動中國債市未來也被納入相關國際債券指數。目前中國債市少有外國投資者參與,如果中國債券被納入國際債券指數,將會帶來高達155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中國債市”,李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