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七點,黃世榮和黃彥豪父子早早便起床,在小區旁的早點攤匆匆吃了早飯。如有需要,父親黃世榮會在早餐后立即坐車去福州,再轉乘坐動車或飛機,去沿海和內陸的其他城市,開展業務接洽。而兒子黃彥豪,則到臺創園內的公司,拿起游標卡尺和鉛筆,在草稿紙上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設計圖,他們的一天就此開始。
黃世榮父子正在完善產品的使用體驗
2016年7月,黃世榮父子倆從臺灣到平潭投資創業,平潭的政策優勢、臺創園的扶持力度讓他們對這座從前陌生、不看好的海島有了全新的認識。
滿懷期待只身到大陸創業
如今60歲的黃世榮早前曾在臺灣的“中國時報”就職。1989年,黃世榮辭去臺灣的工作,只身到北京投資創業。
“這是我第一次到大陸創業。”黃世榮說。當年,剛過而立之年的黃世榮,對那座遍地機遇的城市,充滿了期待。“當時我們家住在北京的東三環,我小時候還是在北京上的幼兒園呢。”兒子黃彥豪接過話說到。1992年到1994年,黃彥豪被父親接到北京居住。
黃彥豪告訴我們,大陸的發展速度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短短的幾十年,不論是北京還是大陸其他的城市,都已經舊貌換新顏,彰顯著十足的活力。“但當時對于臺胞來說,來大陸創業,仍舊有許多限制。”黃世榮說。
1994年,黃世榮帶著家人回到臺灣,雖然第一次在大陸的投資創業并不算成功,但在大陸幾年的經歷,讓他在大陸建立起了良好的朋友圈。“雖然回到臺灣,我基本上每年都會到大陸,和大陸的朋友們聚聚,聊聊兩岸的發展。”黃世榮說。
2016年,黃世榮在大陸投資創業的想法,再次被點燃,憑借著這么多年經驗的積累和兒子黃彥豪的長大成人,黃世榮帶著自己所熟悉的教具產品,再次到大陸創業。
抵嵐當日直接注冊
“一開始我們并沒有選擇平潭。”黃世榮說,相較于平潭,大陸的許多其他城市都有著成熟的交通體系、完備的人才支持和便利的生活設施,而這些都是投資創業所必備的。最終黃世榮選擇了蘇州。
在蘇州,黃世榮父子的教具產品公司受到了當地部門的歡迎,并進入落地階段,但由于種種原因,教具公司在審批的程序上消耗了大量的時間。“這讓我們再次考量,是否要換個地方投資。”正當黃世榮表示疑慮之時,他的臺灣朋友向他推薦了平潭。
2016年7月,黃世榮與兒子黃彥豪第一次乘坐“麗娜輪”,來到了平潭,但他們并沒有逗留,而是馬不停蹄地經由平潭去往福州和浙江。“之前我是聽過平潭,但從沒想過會在這里創業,但從浙江返回平潭之后,我們的很多想法都改變了。”黃彥豪說。
第一次來到平潭,便在當天決定在此注冊公司。“在了解了平潭的城市規劃和近幾年的城市發展之后,我們就當即趕往區行政服務中心的窗口注冊公司了。”黃世榮說,“這里最吸引我的除了優惠政策和發展前景,最重要的還是高效率的政府運作。”從名稱預核準到公司注冊成功,黃世榮只用了兩天的時間。
“我們就是新平潭人”
與第一次在大陸投資創業不同,在平潭創業讓黃世榮父子看到了太多改變。“除卻一些住房補貼不說,光是我們在臺創園享受到的優惠政策,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黃彥豪說,“特別是在辦公場所的租賃費用上,每年就能為我們節約不少開支。”
黃彥豪還告訴記者,目前在平潭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讓他十分滿意。早晨七八點起床,來到公司設計和生產產品。中午在臺創園的臺灣創客餐廳吃飯,下午回到公司繼續工作,晚上則和朋友聊聊天或看看書。作為一個創業者來說,這樣的生活讓他覺得很踏實,很有收獲。“空閑下來的時候,我們也會去平潭的各個景點轉轉。”黃彥豪說。
來平潭的時間雖然還不算長,但這對臺灣父子,已經把自己當成了這里的一員。在采訪得過程中,黃世榮告訴我們他近來正積極籌劃,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爭取在今年把平潭作為“華羅庚數學競賽”的舉辦場地之一,此外他還積極向政府諫言,希望能把“海壇杯”圍棋賽的規格辦得更高。“我們現在都是‘新平潭人’,能為平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是我們的愿望。”黃世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