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逶迤,江河奔騰。
村口,風水林,青蔥擁翠,波濤翻滾。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樹蔭下,涓涓溪流,清澈見底。小溪上,風雨橋橫跨兩岸,搏風板斑駁滄桑。村口土墩,神龕,公王,落葉飄飛。穿過樹林,豁然開朗。阡陌縱橫,屋舍儼然。祠堂肅穆,桅桿挺立。雞犬相聞,一派安詳。
2015年8月31日,龍巖市委書記梁建勇來到上杭縣太拔鎮院田村,看到20多幢集中連片、風格各異、保護完好的古民居,凝視著腳下滔滔南流的儒溪河、大坑溪,動情地說:“古民居、古建筑是一種意境,儒溪和大坑溪是一種意境,周邊蔥郁的山林是一種意境,深蘊院田的文氣是一種意境,幾種意境糅合在一起,就構成了詩意院田的美景。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工作,留下歷史痕跡,傳承傳統文化,留下古韻書香。”
閩西傳統村落逐歷史大潮而出
閩西是客家祖地,又是九龍江文明的衍生地。傳統村落較多,且文化內涵深厚。早在西晉太康三年(282年)這里就有設立新羅縣。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幾經戰亂、饑荒和王朝更迭,一批又一批中原漢人開始南遷,翻過武夷山巔,尋找生存樂土,最后在閩粵贛邊筑巢安頓。唐開元廿四年(736年),始置汀州,閩西逐歷史大潮而出,以建立村落為標志,完成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人文追求。
宋元明清,人口繁衍,閩西大地村落蓬勃。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殖,有限的土地再難以養活龐大的人口基數。于是,生活在汀江兩岸、九龍江邊的閩西兒女不得不再次往外遷移。“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是故鄉”,不論遷到哪里,祖祖輩輩用智慧和汗水建立的村落仍留存在驛站、河埠、碼頭邊,秉持的信仰以及對老祖宗膜拜的崇高感、敬畏心永遠寄托在村落中……
現代化、城鎮化的旋風,拍打著古村落的背影。
人們開始逃離鄉村,許多古村落里只剩下老人孩童;古老的建筑有的開始傾圮,或有坍塌的危險;自古傳承的民間技藝漸行漸遠,或有消失的跡象;集中連片的民居,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襲來,頃刻間被夷為平地;在一些村落建起了千村一面的鋼筋水泥房,與厚樸古典的古村落構成強烈反差。
閩西古村落,在時代大潮中突然打了一個趔趄。
搶救傳統村落始發于民間行動
閩西大地素有“崇正”的理想。
當賴以生存、賴以傳承、賴以留住文脈的古村落遇到困惑時,閩西大地的民間有識之士緊急行動起來,奔走呼號,以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投入到搶救行動中,充分體現了文化人的擔當。
早在2000年,連城縣培田村民積極行動起來,挖掘史料,保護文物,取得政府大力支持,一樁樁保護村落的感人故事傳為佳話。
2002年12月,長汀縣39位老人自發成立古城墻修復協會。10多年來,保護協會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點點滴滴,夙夜在公。
人們不會忘記,龍巖市每年的“兩會”,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古村落保護建言獻策,獻智給力。
永定客家土樓、連城培田村結合實際,探索出一條既保護古村落,又讓村民得實惠的路子。
更多的鄉村,或以村落為基地,成立理事會建立保護基金,承擔保護責任;或以宗族為依托,保護祠堂書院;或以業界為紐帶,保護路橋宮觀。
堅守鄉村,青絲華發,默默奉獻,無怨無悔。
浴火重生,破繭化蝶,為的就是讓文脈傳承。
保護傳統村落得益于黨政大力推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辦法。截至2014年12月,龍巖市有20個村落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
福建省委、省政府把古村落保護列入民生工程,抓緊抓實。截至2015年8月,省住建廳已經通過龍巖市66個村向國家申報中國傳統村落。
龍巖市委、市政府把保護開發傳統村落擺上重要議程,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率先在全省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推動、村為主體、社會參與”的保護發展新格局。
2014年4月龍巖市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對閩西古村落進行考察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市委領導作出批示。2014年龍巖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實施意見》,每年安排預算1000萬元資金,以“以獎代補”的形式,扶持一批傳統村落的保護,力爭到2018年實現傳統村落保護建設規劃市域全覆蓋,重點維修和保護100處(群)古民居、古建筑。2015年7月,龍巖市政府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扶持全市35個重點傳統村落的通知》,每個重點培育的村落享受扶持資金10萬元,并實行動態管理。
2014年8月以來,龍巖市委、市政府加大保護古村落力度,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古村落保護開發問題。
市委書記梁建勇先后深入連城縣培田村,曲溪鄉白石村、馮地村、黃勝村,新羅區竹貫村,長汀縣丁屋嶺考察古村落歷史,探尋保護開發路子。梁建勇每到一地,都對各級領導反復叮囑:古村落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科學規劃,切實做好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金福,把保護開發傳統村落列入今年宣傳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匯報、研究部署,并親自深入調研,提出要求。
正是龍巖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強勢推動,我市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工作扎實推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不斷掀起高潮。
按照“開發歷史久遠,村落自成一體,文化傳承深厚”的要求,2015年,龍巖市住建部門確定第一批傳統村落84個,由新聞媒體通過尋訪新增傳統村落18個,兩者合計102個,這些村落,均列入住建、文化部門保護管理。
2015年5月,市委宣傳部等五部門在全市開展“閩西最美古村落”“最書香古書院”評選活動。通過海選報名、基層推薦、媒體尋訪、網絡投票、實地考察、專家評選、媒體公示等步驟,評選出“閩西最美古村落”10個,“閩西最書香古書院”5個,并對評出的古村落、古書院分別給予維修保護補助資金30萬元、10萬元。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兩最”評選立即在社會上引發強烈反響。全市有55個古村落、27個古書院報名參評,近200萬人次參與網絡投票。閩西日報、龍巖電視臺、龍巖人民廣播電臺組織記者深入開展尋訪活動。閩西日報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開展宣傳,安排版面、開辟專欄,僅2個月時間刊登尋訪稿件65篇。
保護傳統村落注重規劃引領開發利用
保護古村落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靠社會力量協同推進。
龍巖市加強規劃引領,對列入規劃保護的傳統村落,要求編制好保護開發規劃,編制的規劃必須進行充分的科學論證,報規劃、住建、文物等部門審核后實施。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對歷史古跡的古建筑的維修,請具有專業資質的施工隊伍,目前龍巖市已注冊2家古建筑維修企業。注重開發利用,把保護傳統村落與推進鄉村旅游結合起來,與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力求保護與開發兩全其美。
2013年11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連城舉行“中國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2014年11月,國家文物局在龍巖舉行“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現場會”,與會專家學者對我市保護傳統村落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2014年12月,龍巖市文聯、龍巖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在龍巖舉辦“龍巖市城鎮化進程與古村落保護”理論研討會,出版“閩西鄉村叢書”。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市保護開發傳統村落與傳承傳統文化、推進文化旅游、建設美麗鄉村、打造龍巖名片,深度融合發展……(記者 鐘德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