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建設是城市發展的“生命線”,是推動產業升級的“引擎”,也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骨架”。2025年上半年,南安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以“項目提效年”為抓手,推動全市重點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
建設中的南安創新總部中心項目
1-6月,南安456個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88.73億元,占年度計劃的58%,超時序進度8個百分點,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全域統籌織密責任網項目儲備形成“接力賽”
近日,在南安市創新總部中心項目的建設現場,5輛挖掘機開足馬力挖掘泥土、平整場地,不遠處的打樁機也在持續作業,整個工地呈現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施工景象。
“圍護樁施工累計完成554根,高壓旋噴樁施工完成315根,均完成100%;土方開挖完成28萬立方米。”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的加速推進,得益于南安建立的“季度目標、月度節點”推進機制,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
據悉,南安通過制定資源要素、征遷交地等5個專項清單,構建起覆蓋部門、鄉鎮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網絡。在項目策劃生成環節,各部門聯動開展聯審聯評,確保項目既符合發展規劃又具備落地條件。
1-6月,全市新策劃生成63個項目,總投資達569億元,涵蓋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社會民生、生態環境、現代化產業發展等領域。
“我們就像跑接力賽,前一個項目還在建設,下一批儲備項目已經開始謀劃。”市發改局重點辦工作人員說,這種“遠近結合、接替有序”的儲備模式,讓重點項目建設始終保持“不斷檔”。
要素保障按下快進鍵全鏈條服務破解“卡脖子”
用地審批是項目建設的“通行證”,是項目從圖紙走向現實的前提和基石。霞美閩達機械項目僅用95天就完成征收報批,創下南安用地報批新速度。
“這樣的典型案例并非偶然。”南安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來,南安將用地組卷報批,周期從466天壓縮至165天,項目用地獲批數量63個,面積2821.78畝;獲批成片開發方案29個,面積4552畝;林地獲批43起,批準使用林地面積37.34公頃,用地保障效率顯著提升。
在資金保障方面,南安爭取到專項債券6.89億元、國債1.49億元、中央預算內1.95億元,為晉江防洪堤提升工程、韌性城市提升工程、南安市教育提升工程等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
同時,針對企業融資難題,南安組建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專班,開展“千企萬戶”走訪活動。在水頭鎮,一家石材加工企業深切感受到線鋸技術為生產帶來的顯著優勢,為此,企業負責人萌生了更換新一代線鋸設備、全面升級生產線的想法,但面臨著不小的資金壓力。
得知這一情況后,專班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主動對接,深入廠區了解設備更新的具體需求和資金缺口,并全程指導企業準備貸款材料,協調金融機構開辟綠色通道,僅用短短數日便為企業成功辦理了450萬元貸款。這筆資金,不僅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更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注入了強勁動力。
上半年,南安通過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全市為50家重點項目企業發放貸款15億元,有效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
數字督導構建新格局全周期管理跑出“加速度”
“打開項目管理平臺,每個項目的進度都一目了然。”在南安市發改局重點辦,456個在建重點項目的建設進展實時更新。點擊項目圖標,項目的手續辦理、投資完成情況、形象進度等信息清晰呈現,這是南安運用數字技術賦能項目管理的縮影。
通過建立全生命周期項目管理平臺,南安對項目實行“一項目一檔案”管理,實現從儲備到竣工的全流程動態跟蹤。對198個擬開工項目,平臺倒排了2000余個前期手續辦理節點,通過“線上監測+線下督辦”確保節點任務按時完成。
近日,市前期辦在石井鎮組織多個相關單位召開重點招商項目前期推進會,協調項目前期問題。會上,項目業主介紹項目總體設計方案,與會人員就項目業主關注的交通口設置、排洪渠工程設計、電力遷改方案等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從而形成一致意見,為推進招商項目開工建設跑出“加速度”。(記者 陳江濤 李想 通訊員 陳楚君 侯建發 黃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