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命運,現在也降臨到了《那年我對你的承諾》(簡稱《那年承諾》)的頭上。該片上映首日僅有 0.48% 的排片率,全國不足 1000 的場次,且大都為上午 9 點、10 點左右和午夜 23 點左右的無效場。于是出現了同樣的命運:上映三天排片急速下滑,面臨著馬上被撤檔的囧境。
同樣為題材冷門的小成本國產電影,同樣為了某種情懷而把兩部作品送進電影院的電影發行人,同樣獲得在百度糯米 7.6 分、在貓眼 8.0 分的良好口碑。然而,面對殘酷、嚴峻的市場環境,《那年承諾》仍然被生硬地打入了"冷門電影"行列。
但是,《那年承諾》選擇了不哭、也不跪,不怨、也不恨。只是默默地放映著,以期自己溫良的態度、上佳的口碑來堅持——堅持站立在全國寥寥無幾的支持影院的排期表上。一如這個電影所打造的知青精神,堅忍而不拔,雖苦卻自嗨。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不經歷那個時代的人,永遠未曾感知,也談不上理解。
與《百鳥朝鳳》類似的是,《那年承諾》也選材于一個上世紀的故事,也是發生在農村,甚至是比《百鳥朝鳳》更久遠的年代、更貧瘠的土地上。那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一些特殊的人群。一個個剛剛到青春期孩子,年紀輕輕,小則 14 歲,大的也不超過 20 歲,紛紛離開父母的懷抱和大城市優越的生活,在毛澤東主席一句"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號召下,投身于中國廣袤大地的農村去了,而且均為中國最艱苦的地方。北到零下 40 度的北大荒,南到零上 40 度的海南省,西到面朝黃土嘴含沙的新疆邊境 …… "五色土文化"孕育下的這一代人,有著特別的經歷和社會關系認知。他們的名字叫——"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