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群回爐高校,補上理論知識、思維創意等短板
“這個手包真有民族特色,設計造型也絲毫不遜色于國際大牌,刺繡還是國家級的非遺,真想馬上買回家。”在江蘇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展臺前,幾位參觀者對融合了傳統刺繡和現代造型的手包贊不絕口,爭先恐后地向工作人員打聽如何能夠買到。
“我7歲開始學苗繡,上完高中,10多歲就專門從事刺繡。近些年來,與同是繡娘的姐妹閑聊時,發現大家都有著創新難、創意難的困惑。”56歲的貴州省省級非遺苗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龍通花談道,對傳統手藝人來講,手頭功夫固然是根本,理論知識、思維創意的短板卻制約了更長遠的發展。
繡娘們的困惑不是孤例,傳承人群對非遺的理解多停留在“師徒代代相傳”的老手藝上,使傳統藝術的表現力和傳統工藝的設計、利用水平并未在實踐中獲得很大程度的提升,反映在市場上,缺乏實用性、觀賞性的產品難以打動消費者。
“研培計劃可謂是一場及時雨。在學校里,課程都由業內資深專家教授,從剪紙、繪畫、刺繡到服飾等的課程,讓我獲益頗深,尤其深刻地認識到了美學基礎在刺繡創作中的實際應用。老師在博物館、美術館等地的細致講解,也使我們這些民間繡娘開闊了藝術眼界,提高了審美能力。”龍通花指著自己剛剛開發出來的“刺繡掛件”產品說,“苗家服飾可能穿的人不會很多,那盯著服飾不放就會把苗繡的路子越走越窄。所以我在老師的啟迪下設計了刺繡掛件,把民族風格圖案刺繡在吊墜、手鐲、耳環上,顧客們都喜歡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