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訪老舊小區和城中村的居民時,那里的現狀讓他記憶猶新,“像是停留在2000年,很久沒有看到有人在擺攤賣旱煙這些東西了”。
這些地方的簡陋小鍋爐本是燃燒劣質褐煤的重災區,在改造過程中被大規模關停,老舊小區供暖效果不如以前,“在家還要穿上棉褲”。一個90多歲的老奶奶,拉著他的手,希望把他們的生活困難說出去。
“嚴重的老齡化讓部分社區成為信息孤島。”他感嘆。“從松花江畔離開這座城市,我看到冰城的供暖季霧霾問題遠比想象的復雜。”他只把這句感慨寫到了文章里。
就在宋宇錚離開后不到3個月,11月初,哈爾濱市空氣質量指數再次爆表。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數據,哈爾濱市11月4日的PM2.5日均值和小時值分別達到704微克/立方米和1281微克/立方米?;貞浧鹉切┨斓娜兆樱枮I市民覺得“連呼吸都困難”。
宋宇錚的調查報告在網絡平臺發出后,他特地看了看評論。讓他有些失望的是,盡管在文章最后,他又一次強調“希望能讓更多人去思考,霧霾背后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因素”,但他還是看到有人拍手稱快,說就是供熱企業的問題,有人批評政府不作為,還有人在為東北適不適合居住而爭論不休。
“其實是我不想看到的,他們只看到了自己想看的那部分。”宋宇錚說他更希望關注他這篇文章的人,不是刻意去指責哪一方干了那些事情,而是拋掉偏見,真正去解決問題。(記者 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