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高中班主任、北京166中學曹老師的眼中,這個行動力強的孩子能做出這件事一點也不奇怪。在高一的科學研究方法課上,宋宇錚作為小組代表發言,說要做一個服務學生的社群網站,“說得非常熱鬧”。
班主任覺得“好宏大啊”,甚至隱隱擔心會影響學習。最后網站不僅做了出來,還在丹麥青年科學家競賽中,得了個三等獎。
當站在哈爾濱土地上的時候,他面對的是一個更宏大的問題。他在哈爾濱市政府住房保障與房產管理局官網和一家熱企網站上留言,希望進行采訪,然而一直到他去哈爾濱,這兩份留言都沒有收到任何回復。
在一個供熱企業,他壯著膽子走向門衛問:“我在做關于供暖和霧霾之間關系的調查,能不能讓我去參觀下?”“走走走,趕緊走!”迎頭趕上的是一頓呵斥。
幾次碰壁讓他不得不向母親的熟人求助。仿佛地下工作者接頭一樣,在市中心的一家小飯館里,宋宇錚見到了好不容易才聯系上的某熱企中層管理人員。對方的要求是:“不能告訴你我的名字,也不能直接引用我說的話。你只能自己嘗試理解,然后內化它、寫出來”。然而即使如此,對方依然沒有放下戒備。
宋宇錚開始根據自己的調查拋出一堆問題,是不是從2012年開始大量使用褐煤?這些煤是不是從呼倫貝爾運過來的?但是對方要么只回復一個模糊的“嗯”“啊”,要么就直接說“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