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校園有靈魂
建成的景觀力求內涵豐富和功能多樣,充分展示我校的文化底蘊、精神氣象,完成后廣受好評。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參觀后認為:“這個校園并不奢華,也不氣派,但是一個非常有文化魅力的校園,我想大學的校園就應該是這樣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郭錫良高度贊賞說,“這就是大學,就是嶺南花園。”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們有如下體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師法自然,大拙至美,這是中華美學精神,也是大學校園景觀建設應有的理念。理想的校園建設,應與大學精神本質一致,彰顯大學文化的使命,不是為了追求奢華、復雜,不是遠離天真,而恰恰是重新靠近它,還原其簡約、單純與純真的本色。這就要求我們以最少的材料蘊藏最豐富的人文內涵,用最少的錢建更多的景觀,達到最佳的景觀效應。圖書館南側慎思園的建設,依西高東低的天然地勢,用本地的玄武巖砌出黃河兩岸,而用黃銹石鋪成奔騰的黃河之水,使園區頗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景象。園內雕塑所刻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圖書館頂端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相呼應,共同構成中國高等教育的目標、規律與方法。臺灣著名陶壁藝術家設計制作的大型陶壁“問渠”,題意源自朱熹的《觀書有感》,其與著名雕型家吳為山反映孔子問道于老子的雕塑“問道”一起,旨在不斷提醒我們,要時刻追問反思,我們的學業與事業、學術與人生、教育與智慧,嶺南師院乃至中國教育文化長盛不衰的源頭活水是什么。
景觀要以人為本,方便師生,怡悅師生,陶養師生;寧可慢一些,但要好一些。大學的景觀建筑,它的屬性是人文的,所以我們要立足本土,立足自身,做最好的自己,讓每個地方的潛質與價值、靈性與光輝都彰顯出來,使我們的校園有文化、有靈魂、有中國氣象。“山水有靈,亦驚知己;性情所得,未能忘言”。作者:羅海鷗(嶺南師范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