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鄧秀新而言,這是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一句話。在劉老師的爭取下,鄧秀新來到了離家30多里地的宜章四中,開始了他來之不易的高中生活。
“兒時的記憶成了研究對象”
流行“交白卷”的年代,高中沒有考試,課程和教材也不規范,學習沒什么壓力。大半時間里,學生們都在“學工學農”。
鄧秀新學的是機電,物理老師帶著整個班到村子里幫忙安電燈,三個學生負責一家,幫村民解決點兒技術活,老師則負責安裝電器,“還有人專門到拖拉機廠修拖拉機”。
若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彼時的中學教學頗不完備。然而“歪打正著”,這也讓他得以親近自然、認識社會,學工的經歷鍛煉了他實驗室的動手能力,對日后的科學研究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上山砍柴時,鄧秀新經常見到山溝里生長的野橘子。到了大學,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專家對此做專門研究。他回到老家山區,將橘子帶回做科研,并發表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