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舉辦的職業教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就有。開始是為五年計劃服務,為中國工業化服務。計劃性很強。后來逐步走向市場。滿足市場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發展的需要。但是,在我國職業教育一直不太受到重視。為什么不受到重視?你想想,如果在體制內,大家為什么要選擇上職業院校呀?上職業院校的出路,就是去當工人,就是在生產或者服務的第一線干活。我們這個社會,雖然說消滅了階級或者什么……,但是社會分層仍然很強烈。社會等級仍然存在。所以,城里人的孩子都希望上清華、北大,至少是211、985的名校。為什么?因為社會地位要高一點,就業前景好一點。
就業前景不僅是就業率,而是包括就業以后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一切都由國家包。人怎么辦?出路何在?人就是要上大學,而且要上好的大學,你才有可能進到那個臺階,有上升空間。在工廠、在生產服務的職場上混,前途就沒有那么遠大。雖然說,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啦,各種職業都沒有差別啦。但是,事實上人們上職業院校的動力是不足的。
國家實行市場經濟以后,人有多元的發展方向。盡管總的社會習慣影響還沒有根本改變。但是,在職場上人們有了多種選擇。你可能當一個很好的廚師,工資比你們當記者還高呢。現在一個大廚月薪上萬,年薪幾十萬都有可能,但你得是大廚、總廚,或者是廚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