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校園暴力犯罪的起因,北京市高院副院長孫力認為,未成年人身心處于成長期,情感易沖動,好勝心強,認為他人行為侵犯“自尊”時,容易作出過激反應,甚至拉幫結伙約架、逞強斗狠。
2017年校園涉欺凌犯罪人數同比增長超50%的背后
司法機關進一步加大了對校園欺凌犯罪打擊力度
“拒絕校園欺凌、共創陽光校園”全社會正在形成合力
司法機關進一步加大了對校園欺凌和暴力犯罪的打擊力度,充分發揮刑罰的威懾作用,以建設安全、文明的校園環境,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2017年11月2日,因毆打同學,脫光其衣服拍攝羞辱視頻并傳播到微信群,犯罪時未滿十八歲的5名花季少女分別被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11個月不等。
此案一曝,引起社會對校園欺凌案的極大關注。類似未成年人案件在最近幾年也頻頻見諸各種媒體。
鐵證如山 讓未成年人校園欺凌案更多浮出水面
兩會前夕,最高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主任鄭新儉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透露,2017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2486件3788人;提起公訴3494件5468人。
記者在2016年最高檢的通報中發現,2016年同期,1月至1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提請批準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受理移送審查起訴3697人。
對比2016年和2017年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數字的變化不難發現,2017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人數比2016年同期增長了50%以上。
涉校園欺凌案件數字的變化反映了什么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共青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館長王義軍3月5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17年全國檢察機關批準逮捕的校園涉嫌暴力犯罪的案件數和人數高于2016年,這充分說明了司法機關進一步加大了對校園欺凌和暴力犯罪的打擊力度,充分發揮刑罰的威懾作用,以建設安全、文明的校園環境,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一位長期關注未成年人教育的專家告訴記者,數據的變化值得警惕,不過,校園欺凌案件數量的增加一方面與有關方面加大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力度,加強對校園欺凌事件的關注度和查處力度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手機、監控的使用普及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把水面下不曾被發現的事件揭露出來,使校園欺凌案件留下了證據,為檢查機關調查取證提供了依據,讓批準逮捕決定有據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