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小學口才社學生正在進行表演。校方提供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徐楠也表示,像自主招生、圓夢計劃等升學名額都需要面試爭取,自身長項、意愿等都需要通過“說”表達出來。本應是最得心應手的工具,卻成為了不少人“晉升”的攔路虎。
重文輕語、機會缺失 成制約口語發展主因
“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是缺乏情境與情感的,這樣的結果必然會導致口語表達能力的下降。”談及“啞巴語文”出現的緣由,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天雪說,這與學校的語文教育偏差有著密切關聯。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社長李學謙此前接受采訪時也指出,在幾次課程改革中,“聽說讀寫”都納入中小學語文教育體系,但相比“讀”“寫”,口語教學在課堂中仍比較欠缺,重“文”輕“語”的現象比較普遍。
確實,在當今只重視書面的語文評價體系中,無論是中考亦或是高考,對學生的語文口語交際能力的考查仍然是一個空白。在此情境下,中小學語文教材也自然缺乏口語交際的教學內容,僅將口語作為教學內容的點綴和補充,并未真正進行指導。
“語文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不能僅著眼于考試。”在吳麗君看來,口語表達關乎一個人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全人”的培育,不應功利地將其與應試教育牽扯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她眼中,機會缺失,也是中小學生“啞巴語文”癥結所在。據相關調查顯示,當問及孩子口語表達存在不足的原因時,“生活中缺少口語表達的鍛煉機會”這一原因占比58.58%,這意味著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最重要的一環——“練習”缺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