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進行培訓。校方提供
“好馬是騎出來的,才干是練出來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是如此。”吳麗君認為,學校作為育人的第一陣地,更要發揮作用,多為學生提供口語鍛煉的機會。
她表示,口語能力是語文發展的基礎,而語文要通過社交去學習,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口語交際要為生活服務,反之生活也要為其提供發展的土壤。我們要打造生活化的口語交際課。”
著眼“語”在教學中的作用 為口語教育提速
如何治療“啞巴語文”,為口語教育提速?
于此,吳麗君在明德小學牽頭成立了明德君心口才社,從自我介紹、開場白和結束語入手,培養學生說話的能力。此外,還幫助學生運用“三點論”表達想法。
而自課程開設以來,學生的語言不再貧乏、散亂,每個人站上舞臺便能侃侃而談。正如吳麗君所言,口語教學的發展,應著眼于“語”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她表示,教師在利用好口語課的同時,更要在教學中給學生創設真實的交際氛圍。
“有一次上課的時候老師捧來了一束鮮花,讓孩子們闡述自己送花的三點理由。這告訴孩子,禮物并不一定要貴重,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意。”吳麗君說,如果某個學生的交際對象是全班同學,那么,讓他站在座位上面向老師一個人就是不恰當的,應該讓他走上講臺,面向他真實的交際對象,并引導他練習相應的交際策略。“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滔滔不絕,變敢說為愛說,變會說為善說,變假說為真心說,實現語言、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的同構共生。”
“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是個系統工程。”吳麗君坦言,自己一直前行在推動學生從“開口說話”到“如何說”的道路上。而用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師呂映的話概括,那就是推動學生完成從簡單的記憶與理解到具備四項語文核心素養的轉變。
“只有具備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成功的語文教學,也能從根本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呂映認為。(童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