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義務教育適齡子女輟學情況及輟學原因進行調研、統計后發現,因為聽不懂普通話使學習跟不上,導致厭學而輟學的學生占61.7%。”在政協云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民進云南省委的一份集體提案,引起了不少政協委員的共鳴。
“由于學前教育的缺失,入學前漢語水平較低或基本不會漢語,使這些孩子入學后很難跟上學習進度。”一位來自基層的云南省政協委員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注意到,農村幼兒學前教育“入園難、無園入”,也是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短板,是近年來地方“兩會”上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也是老百姓的痛點。
“3~6歲是人體格發育、語言發展、習慣養成和潛能開發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教育是兒童進入基礎教育體系的基礎。”一位政協委員說。
有的村多年沒有幼兒園
大學畢業后,尹月娥(化名)回到家鄉云南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在村里用自家的院子開辦了一所幼兒園。她貸款買了黑板、蹦蹦床、滑梯和一些玩具,四處找來一些高高低低的桌椅,放在幾間改為教室的平房里,自己動手在墻壁上裝飾了圖畫、英文字母等。還買了一輛二手面包車做校車,由丈夫每天早晚負責接送孩子。
幼兒園的兩名老師只有高中學歷,也沒有幼兒教師資格證。而負責做飯、洗衣等日常生活的是一位60多歲的農婦。因經費困難,幼兒園硬件設施嚴重不足,幼兒的活動范圍也十分有限。
雖然條件簡陋,但因周圍幾十公里的村寨沒有幼兒園。這個位于集市上的幼兒園,交通方便,附近鄰村不少家庭都把兩歲至6歲的孩子送到這里,幼兒園每年能招收五六十名孩子,分為兩個班。
對此,民進云南省委一位專家表示擔憂:“‘空白’是目前學前教育布點建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他說:“盡管學前教育實施了3年行動計劃,但由于前期欠賬較多,民族貧困地區學前教育資源依然嚴重不足,入園率較低,入園難問題突出。”
據民進云南省委的調研顯示,云南邊境縣大多處于山區、半山區,居住分散,村級學前校點建設投入較少,政府新增投入的規劃布點與邊境民族地區的分布和居住脫離,使得縣城、鄉鎮所在地孩子入園率相對較高,而偏僻的鄉村學前教育布點缺乏;25個邊境縣2052個行政村中,有690個行政村沒有幼兒園。另外,還存在1173個小學附設學前班的情況。
規劃布點的不合理,致使邊境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普及率不高。民進云南省委的提案直言不諱地指出:“云南省的學前3年毛入園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9.13個百分點,而全省入園率低的又集中在25個邊境縣,僅為61.71%,低于全省6.5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