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鎮幼兒園,名為幼兒園實為學前班
蔣葉海(化名)和妻子都是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人,曾經是代課教師,因沒考取公辦教師,夫婦兩人在村里辦了一個“家庭式”幼兒園,靠較低的收費維持。幼兒園沒有太多的教具和玩具,他們只招5~7歲的孩子,兩人身兼數職,既當保育員也當老師,教孩子們簡單的拼音和算術。
蔣葉海說,由于交通不便、生源少、生源貧困、收費困難,使得鄉鎮開辦私立幼兒園的少,村里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他們夫婦曾當過老師,村民都覺得他們的幼兒園“正規”,從沒有人對他們的學前班提出過異議。
民進云南省委的專家在調研中看到,目前,雖然大多數鄉鎮建立幼兒學前教育點,但由于師資、資金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沒有獨立辦園,而是通過小學輻射學前班,利用小學資源臨時調配教師來解決部分孩子的學前教育問題。這些學前班教學期普遍不足一年,不少地區僅在每年的3~6月開5~6歲幼兒學前班。25個邊境縣中,就有1173個小學附設學前班。
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李志農教授在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調研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
2014年以來,迪慶州新建和改擴建了鄉鎮中心幼兒園11所,但因沒有幼兒園教師編制等原因,使得鄉鎮幼兒園,名為幼兒園,實為學前班。
“由于幼兒教師是由小學教師或小學其他人員臨時兼職,沒有專門的保育員和醫務人員,使得針對幼兒的課程設置十分不合理。”李志農說。
民進云南省委的提案中也指出,邊境民族地區的幼兒園都不同程度存在幼兒教學“小學化”現象,尤其以民辦幼兒園和小學學前班更為突出。有的甚至小班就給孩子留作業,幼兒園內做不完,回家還要做。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與資金短缺有關。對大多數村鎮學前教育來說,資金短缺是他們面臨的共同問題,費用全靠自籌或掛鉤扶貧單位捐助。
在迪慶德欽縣的羊拉村和甲功村,李志農看到,村里的學前教育班的相關費用和聘請的生活老師、炊事員的工資,每月全靠鄉政府東挪西湊來支付。幼兒需要的學習和游戲設施幾乎沒有;幼兒睡的高低床太高,學校將床腿鋸為兩段后,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仍然顯高。
民進云南省委的提案也直言不諱地指出:“政府財政投入不足。”
提案寫道:“在25個邊境縣市的21個貧困縣中,地方政府基本上沒有財力投入學前教育,有些年份甚至是零投入。政府每年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在園幼兒給予資助,資助面約占全省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總數的10%,每年每生300元。但相比政府對貧困人口的補助,這項資助的比例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