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質量與教學設施提升工程。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貫徹實施“全面改薄”工程、2016年實施“農村牧區中小學辦學條件提升”工程,改善了農村牧區師生的生活學習條件,助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教育公平,當地中小學哪些方面有了改善?現狀如何?請看記者調查。
過去“大通鋪”,現在標準宿舍,配齊基本設施,一人一床
寒冬時節,步入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土城子鎮總校的宿舍樓,明亮溫暖的宿舍內,兩側各擺放著兩張上下鋪床,每張床上都蓋著統一顏色樣式的床單,被子疊得方方正正,房間內干凈整潔。
“前幾年宿舍的條件可差了,一個房間能擠十幾、二十個人,大家睡的都是‘大通鋪’,睡覺人擠人,別提多難受了,有時候翻身都得喊口號才能翻過來。”已在這里就讀了6年的初三學生王雨朦笑著告訴記者。
學生住宿環境差,教師住宿條件同樣不好。從教7年多的松山區夏家店鄉水地小學教師鄒存嬌告訴記者,她剛任教時,教師宿舍就是平房,老師們十幾個人睡著“大通鋪”,人多擁擠,早晨起來之后洗漱也不方便,室內沒有暖氣,冬天只能靠土爐子取暖。
為解決“大通鋪”現象,改善廣大師生住宿條件,2016年7月22日,赤峰市正式啟動了農村牧區辦學條件提升工程。新建、改擴建學生、教師宿舍,徹底消除了“大通鋪”現象,做到一人一床,室內設置盥洗室和水沖式廁所,寄宿制學校設置淋浴室。
“現在宿舍條件好太多了,6到8個人,上廁所也方便;有了淋浴室,一周最少能洗兩次澡了。”王雨朦說,“大家都把宿舍當作另一個家,自覺打掃衛生,保持整潔。”水地小學校長修民說:“教師的住宿條件改善后,給新畢業、單身、交通不便以及值班的教師提供宿舍,有利于招聘優秀畢業生扎根基層工作,推動城鄉教師輪崗交流、農村牧區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