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配液晶屏,改善教學基礎設施,開辦興趣班、實驗課等
硬件設施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時,教育質量與教學效率也有了顯著的提高與進步。在林西縣林西鎮寄宿制小學的教室內,黑板正中間的顯示屏上播放著電子課件,孩子們正聚精會神地觀看著大屏幕……
“這種顯示屏叫做液晶交互一體機,現在每個教室都已配備一臺。”校長史虎軍介紹道,新的教學設備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既可以在上面播放各類課件,也可以進行遠程教學,還可以直接作為數字黑板。學生更容易理解,記憶也更深刻。
學生趙子萱說:“我特別喜歡現在的每一節課,看著大屏幕學習,就像看電視一樣,不僅好玩,也增長了知識。”
“目前我們在全市農村牧區中小學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同頻互動課堂系統全覆蓋,把傳統的教學指令、教學方式轉化為智能化、數字化的智慧教學,大幅提高了教學效率。”韓立中說道。
同樣,相關工程的實施,也豐富了農村牧區學校孩子們的課外興趣生活。在土城子鎮總校,記者看到書法、美術、舞蹈、電子琴、勞技等興趣教室內,各類設備一應俱全。在勞技教室內,同學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興致勃勃地制作當地的傳統美食咸菜疙瘩和手工豆腐。
57歲的老教師王金龍告訴記者,過去學校沒有專門的教室和設施供孩子們進行興趣學習。如今,不僅硬件有了,各種興趣班、特色課和實驗課也可以供學生們自由選擇,和城里的學校沒差別。
據了解,2014年以來,內蒙古全區累計投入“全面改薄”資金72.7億元,校舍建設開工學校1544所,竣工學校1450所。赤峰市通過實施“全面改薄”工程、“農村牧區中小學辦學條件提升”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教育項目,使得農村牧區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持續改善。
記者手記
邁出關鍵的一步
短短幾年時間,赤峰便通過一系列行動,使農村牧區師生住宿問題、“三土”現象、運動場地不達標等問題全面解決,教育質量得以提升,惠及當地近20萬名師生。經濟并不發達的赤峰市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投資,有著較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發展教育不僅關乎孩子和家庭的未來,更關切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歷經多年持續發展,不少地方的財力物力已有大幅增強,改善落后教育設施客觀上具備條件。各地理應采取切實措施,有序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地區發展中,將教育始終放在首位。積極改善教育設施,是邁出追求美好未來的關鍵一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