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起,北京市將實行“新高考”。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不再文理分科,學生的高考成績將由統考科目成績和三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科目成績共同構成。也就是說,2017年升入“新高一”的孩子在未來參加高考時,將擁有更大的選擇權:除了必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之外,可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等級性考試科目中再任選三門。
為準確把握學生因選考、選科、選課變化帶來的學校課程安排、資源配置等變化情況,前不久北京教科院課程教材中心在全市9所學校發放了3000余份調查問卷,以期通過數據來分析學生學習需求、選科組合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為高考改革試點的課程方案研制和學校課程安排、資源配置的準備等提供參考。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進行選科組合時依然呈現一定的“文理傾向”;與其他試點省市“棄物理”現象不同的是,物理學科成為僅次于化學的受歡迎學科。
關鍵詞:選科
實際選科與興趣不完全一致
據這一研究的負責人、北京教科院課程教材中心主任楊德軍介紹,此次調查覆蓋了全市的市級示范校、城區一般校及遠郊區學校三種類型,選取了9所學校,共發放問卷3300份,回收3183份,有效問卷3083份。問卷分別調查了學生“基于興趣”最愛單科、喜歡的選科組合以及實際的選科情況。
調查顯示,如果不考慮中考選科因素,僅從興趣出發,除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外,在選考的六科中,學生最喜歡的是政治,然后依次為歷史、物理和地理、化學、生物;而在實際選擇時,“六選三”選考科目中學生實際首選的單個科目依次是化學、物理、地理和生物、歷史,最后為政治;學生喜歡的三科組合首先是“物理-化學-生物”和“政治-歷史-地理”;其次是跨文理組合,即“兩理一文”和“兩文一理”。
從調查數據來看,“物理”是學生喜歡程度一般但實際選擇人數僅次于化學的科目;“政治”雖是學生最喜歡的科目,但實際選擇人數較少。在“六選三”科目組合的選擇上,文理分科的組合依舊占據首位,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按文理分科思路來選擇科目。總的來看,學生實際選擇的科目與興趣科目還存在一定差距。
分析:
生涯指導應加強全科滲透
楊德軍認為,新高考改革中的選科雖然是學生選擇課程學習的問題,但卻需要統籌考慮興趣愛好、課程選擇、專業報考和生涯發展之間的關系。目前學生選擇還主要是考慮興趣愛好、學習優勢、發展潛能與高考之間的取舍,個人興趣雖然是主要影響因素,但在部分科目及科目組合選擇上更多還是體現了成績取向和對興趣的放棄。“這也反映出我們的‘學業-專業-職業-生涯’之間還沒建立起內在的關聯。”
對此,楊德軍建議,學校要加大對學生學習發展和生涯發展的指導,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基礎、成績優勢和發展潛能。在具體操作上,楊德軍認為,生涯指導要落在全學科滲透、全員參與上,“生涯指導不僅僅是班主任、心理輔導員幾個人的事情,而是所有學科老師共同的任務,物理、生物、地理等各個學科的老師都應該對此角色有所擔當。”所謂“全員”則意味著,除了各個學科老師要對學生進行生涯指導之外,班主任、心理教師、高年級學生也應有一定的交流指導。
此外,根據數據分析,科目選擇還呈現出了一定的性別差異。楊德軍表示,針對這一情況,學校要引導學生認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是未來發展的兩大支柱,要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展現個性。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認識來自不同發展階段以及家庭、社會、學校辦學基礎等方面的影響,正確認識自我、他人與社會,在選擇中學會自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