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開課及考試
農村學生走班積極性更高
記者了解到,為了方便學生日后選科,很多學校已經在去年秋天新學期一開始就把所有科目開齊,包括之前很多學校未在高一上學期納入課表的生物,以讓學生們對各個科目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根據相關學科教師的反饋,學科全開,內容多、進度緊,很多孩子在進入高中學習初期精力分配捉襟見肘。此次調查顯示,32%的學生能夠接受在高一同時開設9門課程,11.5%的學生認為8門比較適宜,10.9%的學生認為7門比較適宜。
新高考改革賦予學生更多的課程選擇權,于是學生的分層走班將成為新常態。數據調查顯示,75%左右的農村學生認為有必要走班,比例超過城區學生。楊德軍表示,這一調研數據有點兒出乎意料,“在平時與遠郊區學校校長、老師的調研中,很多一線聲音反饋,擔心郊區的孩子們不會選科、不愿意選科,實際看來并非如此。”楊德軍分析,隨著城鄉交流的日益密切,此前部分沒有走班條件的郊區校孩子在互動過程中發現了差異,由此可能產生了更為強烈的走班需求。
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與健康、藝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13門科目均被列入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兩種。其中,13門科目均設合格性考試;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科目設等級性考試。研究數據表明,39.9%的學生希望學業水平的等級性考試有2次機會,27.6%的希望有3次考試機會。從學校類型來看,75.6%的農村學生希望有兩次以上的考試機會,高于示范校的65.5%和城區普通校的60.3%。從成績分布來看,成績較好的學生希望多次考試機會的比例達到72.7%,高于成績優秀學生的60.5%、中等成績的69.7%和成績不理想的64.4%。
分析:
應細化市級考試評價方案
楊德軍表示,此前有部分學校認為,學生不確定的選擇將帶來資源的結構性不足,出于維持教育教學相對穩定、減少資源投入和組織管理成本等考慮,有的學校會引導學生選擇學校固定課程組合、盡量不走班或少走班等,這些做法顯然與改革預期和學生需求不完全一致。
針對新高考改革給課程建設、資源儲備等方面帶來的挑戰,楊德軍建議,學校應該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課程整體建設,在現行課程方案基礎上,既要保證共同基礎,又要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選擇。同時,也要分析學校師資隊伍的優勢、特點和不足,根據學生意向適當儲備教師資源并動態配置。
此外,楊德軍也表示,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準備工作的當務之急,是各學校研制完善本校課程設置方案,同時教育主管部門進一步明確市級考試評價方案細則。課程設置方案中,對高一年級并開科目數量、高中三年任意選修課和校本課程的大致范圍、學生選考科目基本確立時間、必修課程開設的時間長度和課時等,都應該有所體現;考試評價方案中,等級性考試的次數、同一時間安排的考試科目等,可以參考學生需求,依據改革的要求和現行方案進行有機銜接。
據介紹,此次參加模擬選科學生雖不參加2017年的高考綜合改革試點,但其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和考試與2017年秋季入學新生狀況基本一致,而且是連續的三屆學生,因此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北京市教科院教材課程中心也對2017年新高一學生的選科組合等情況做了調查,數據還在進一步分析中,最新結果顯示,部分結論與該項研究顯示了一定的延續性。“我們將進行連續4年的追蹤調查,記錄關鍵政策公布前后學生選擇的變化情況、同一批學生隨著年級改變后學生科目選擇的變化情況以及同一科目不同年級學生選擇變化情況等,為新高考改革持續提供參考。”
本報記者 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