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部金秋系列新聞發布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完善力度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學生資助規模不斷擴大,學生資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過去5年,我國累計資助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中職教育和高等教育學生(幼兒)達4.25億人次,資助總金額近7000億元。”在教育部9月6日召開的第七場金秋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趙建軍介紹了學生資助事業取得的重大進展。
政府“一管到底”的保障能力顯著提高
5年來,財政、教育等部門全面落實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從國情出發,堅定不移地持續推進我國學生資助制度建設。在學前教育階段,按照“地方先行,中央獎補”的原則實施政府資助,幼兒園和社會積極參與;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免除學生學雜費,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在普通高中教育階段,以國家助學金、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學雜費、地方政府資助為主,學校資助和社會積極參與;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以免學費、國家助學金為主,學校資助、社會資助和頂崗實習為補充;在高等教育階段,實施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學費減免、補償代償、勤工助學和綠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資助體系。
據介紹,我國逐步形成了以財政投入為主,學校和社會資金為重要補充的經費籌措渠道,構建了政府主導、學校社會廣泛參與的“三位一體”資助格局。其中,財政資金重點解決全局問題、一般性問題,學校資金和社會資金重點解決局部問題、特殊問題。
“任何一名學生,只要家庭經濟困難,不管是長期性經濟困難,還是臨時性、突發性經濟困難,都能享受得到相應資助,確保了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在政策目標上實現了‘應助盡助’。”趙建軍說。
我國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經過5年的完善和發展,政府“一管到底”的保障能力顯著提高。據趙建軍介紹,過去5年,我國不僅建立起了中央、省、地、縣、校五級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和隊伍,覆蓋了全國所有地區和學校,而且建立起了中央、省、地、縣四級財政資金分擔機制,按照學校隸屬關系、經濟發展程度、教育層次等因素實行資金合理分擔;同時,還不斷創新,建立起了精準資助、資助育人、資助宣傳、績效考評、監督檢查和集中發放等一系列工作機制。
5年來,在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示范引領下,全國各地各校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實踐,不斷豐富學生資助體系。上海市率先在全國出臺了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標準,在此基礎上重新完善和修訂了各學段資助政策,進一步擴大了資助對象的覆蓋范圍,形成了梯度資助的政策體系,將政策覆蓋范圍擴大到特困供養人員和低收入困難家庭學生;內蒙古自治區建立有區域特色的資助政策體系,加大對民族語言授課學生的資助力度;河南省推行中職學生資助資金“統一辦卡、集中發放”制度,并逐步探索建立“規范用卡、深度監管”資助管理體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發放精度;福建省建立“中職學生資助信息網上公示管理平臺”,實現對網上公示、數據審核、信息查詢、數據核查、報表匯總、投訴舉報等多項業務的網上辦理,有效加強中職資助的精準管理……
“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每月分析學生食堂就餐數據,通過‘隱形資助系統’生成當月‘生活援助預警線’,再將預警線下的學生名單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進行對比,及時發放‘隱形資助’。”在新聞發布會現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蔣一分享了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精準資助的經驗。
“資助工作體制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確保了學生資助工作依法推進、公平公正。只要家庭經濟困難,無論在哪個地方,無論在哪個學段,無論在哪所學校,都能找得到組織,都能享受得到相應的資助政策。”趙建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