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青島盲校的張主任看來,普通院校接收盲生,還需要做好準備:“首先可能要有一對一的輔助老師,另外,盲人的教材都需要專業翻譯;此外,為了方便盲人生活,一般學校內也要有無障礙設施,比如盲道。如果校園很大,盲生走路都是個問題……”
“別人怎么學習生活,我就怎么來。”
“我們畢竟是‘先頭部隊’,好多困難都是要去一一克服的。”已經就讀大三的黃鶯,在日常生活上似乎跟普通同學沒什么區別。但仍有一些‘不方便’需要她一一克服。”沒有專門的盲文教材,黃鶯往往先將課件拷貝,讓公益組織的志愿者幫其轉化為盲文,再在讀屏軟件上讀取,這樣可能會多花點時間,但黃鶯告訴記者:“別人怎么學習生活,我就怎么來。”
“盲人只是視覺有障礙、需要一些特殊幫助的‘普通人’,他們不需要同情和憐憫,而更需要理解和尊重,受教育是他們應有的權益,享受合理的便利也是他們的應有權益。”中國盲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慶忠分析道。
在李慶忠看來,教育對盲生的意義比普通人重要。
“沒有教育,很多盲人可能成為真正的‘殘廢’,無法獲得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更談不上發展。”李慶忠說。
作為王寵在青島盲校時就讀的老師,在他過了入學關卡后,張麗(化名)更擔心的是王寵未來的就業問題。“王寵一直想當一名數學老師,但從目前的政策來看,想要進入教師行業,一定要有教師資格證,盲人怎么考、怎么招?好像都沒有細則。”
王寵
“這些學生當然希望探索出一些新的就業出路。但是,作為‘先頭部隊’,黃鶯他們注定要面對很多挫折和困難。”李慶忠介紹道,推拿和音樂是目前國內盲人的主流專業,但實際上范圍不僅限于此,低視力盲人一般專業選擇范圍較廣,“而且從國際經驗來看,盲人可以學習的專業很多,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工程學科等”。
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殘疾人對學前教育、高中及以上階段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相應的政策也在不斷的調整。今年7 月,教育部等七部門發布實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 年)》,提出要穩步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學校要積極招收符合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進行必要的無障礙環境改造,給予殘疾學生學業、生活上的支持和幫助。統籌殘疾人高等教育機構的布局,支持高校增設適合殘疾人學習的相關專業,增加招生總量。
已經進入大三的黃鶯, 對于未來的就業,尚沒有太多考慮。她向記者透露,自己目前正準備通過保送的方式讀研,“好像還沒有盲生考取過研究生,我想試試,總要有人嘗試的嘛。”
(記者孫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