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博物館民俗文化展廳,龍舟展示看臺前,涌動的人潮形成流動的弧線。一批天津游客聆聽講解員講述莆田龍舟競渡歷史,近距離觀賞龍舟構造和彩繪紋樣。
昨日,一批天津游客在市博物館觀龍舟聽講解。
“小滿”節氣,梧郊龍舟隊試航白塘湖至玉湖賽道。
上梧村龍舟,硬木雕刻的龍頭高高昂起,十分醒目。
“這艘龍舟是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梧郊龍舟隊捐贈的。”市博物館館長游國鵬告訴記者,1985年,這艘龍舟作為涵江區主船參加城廂區首屆龍舟邀請賽,獲得“風格獎”。
正值“小滿”節氣,民間有“小滿小滿,江河漸滿”的說法。近來雨水充沛,木蘭溪水盈滿。白塘湖上,一艘與市博物館藏品“同款”的龍舟首度試航白塘湖至玉湖賽道,為今年端午期間參加展演競渡的百艘龍舟“探路”。
站在龍頭的鼓手,掄起鼓槌砸向鼓面,“咚!咚!”的節奏如驚雷炸開,梧郊龍舟隊的27名隊員整齊劃一,木槳同時劈開水面,激起銀箭似的水花。
上梧村龍舟為“雞公仔”或“老船”式樣,硬木雕刻的龍頭高高昂起,十分醒目。
上梧村龍舟協會負責人吳國清介紹,當地龍舟競渡,“雞公仔”龍舟領頭,先沿水面劃一圈,意為保平安、鎮龍舟。比賽時,鼓手和鑼手揮舞著棒槌,龍舟隊員“聽鼓下橈”,先是坐著搖櫓,后是半蹲半站式地劃槳。站在船頭的指揮高喊“加油—加油”,為龍舟隊員鼓勁。終點建兩個彩門,中間上空懸一彩球,龍頭先碰上彩球者為勝。
“莆陽何故有龍舟,飛濺浪花水鄉流”。白塘湖水域面積達50多萬平方米,是全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端午龍舟競渡的絕佳賽場。莆田民俗專家認為,白塘龍舟是宋代抗金英雄李富操演水軍演變而來。南宋時期,元兵水師逼近汴京,韓世忠向李富請求率領三千莆田水軍馳援,李富率領驍勇善戰、訓練有素的李家水師一戰而獲全勝。此役使元軍多年不敢侵犯宋土。此后,白塘龍舟競渡成為莆田李家水軍的武備練兵形式。龍舟有高高的翹頭,這是作為擋箭的巨盾,為水軍保駕護航。
記者了解到,1991年7月19日,首屆“祖廟媽祖杯”閩臺龍舟友誼賽在白塘湖舉行,來自臺北莆仙同鄉會天后宮、臺灣北港朝天宮、高雄媽祖行宮等4支代表隊和福建各地的12支隊伍參賽,上梧村代表涵江區參賽,奪得頭籌。在2003年和2005年的莆田市“興華杯”龍舟邀請賽中,上梧乙隊龍舟組和上梧隊龍頭龍舟隊分別獲得第一名。
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是端午節的重要民俗活動。《重刊興化府志》卷載:“競渡。各社為龍船,自初一日起至初五日止,相與競渡。”莆田最早龍舟競渡的文字記載是宋代劉克莊的《賀新郎·甲子端午》:“頭標奪得群兒喜。向溪邊,旁觀助噪。”
莆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沉淀下豐富的民風民俗,各地的龍舟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寓意。比如楓亭的龍舟伴著《龍鼓詩》,是紀念南宋陸秀夫、傳播愛國精神的一種民俗活動,謳歌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秀嶼海上龍舟是紀念抗倭戰爭的一種民俗事象,其特征是在浩瀚的海面上,眾人奮楫搏浪,劈波前行,氣勢非凡。明代興化府知府岳正主持開鑿黃石九十九溝,形成發達的水利網絡,黃石遂成莆田糧倉,當時百姓的龍舟競渡是歡度五日節的娛樂與健身項目……
“莫問南洋與北洋,端陽競渡鬧匆匆。”記者查閱史料,了解到莆田龍舟歷史悠久,船首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是這類的典型。
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
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二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他們都是村中頭面人物。
“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莆仙話傳唱的《龍船歌》,至今仍在莆田民間流傳,生動描述莆田龍舟競渡的場景。
全媒體記者黃凌燕文/圖
延伸閱讀
“莆田端午習俗既有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的古風遺存,更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及卓越的人文創造。”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宋國平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全市有7項涉及龍舟的非遺項目,其中被列入省級非遺的有2項,分別是城廂區靈川鎮的閩臺送王船習俗、仙游縣楓亭水閣巡游。被列入市級非遺的有5項,分別是湄洲灣北岸的吉了寨端午賽龍舟習俗、仙游縣的龍舟祭船習俗、仙游縣瑞溝宮的送王船、秀嶼區笏石大丘埔萬福壇的送王船、荔城區黃石鎮華堤村的莆田龍舟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