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今日發表題為《在中國“取經”的洋學生》的文章指出,把洋學生請到中國來,讓他們體驗中國生活,是一種快速認識中國的有效方式。
以下為文章全文:
2月28日,北京大風。
和往常一樣,歐坤來到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3層的圓桌閱讀區——這是他在圖書館中最喜歡的地方。打開書包,拿出筆記本電腦、參考書和修改多次的論文筆記,歐坤打響了新一輪的“磨論文”戰役。最近,在圖書館和宿舍之間兩點一線奔波,是他的生活常態。馬上就要畢業了,歐坤必須加快他的論文寫作進度。
中國和中東地區的國家如何在發展中尋找利益契合點,中國又會依據這些契合點制定怎樣的政策,這是身為土耳其人的歐坤在畢業論文中討論的主要問題。和班上17位來自美國、日本、墨西哥、奧地利的同學一樣,歐坤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的碩士專業名稱是“當代中國研究”。
這是一個特殊的班級,不僅因為學生們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留學生。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們的課程安排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赫然在列。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并不是被本國的政府或學校安排來中國進行例行學習的。相反,來華學習政治,是他們每個人的主動選擇。
一位給他們上課的教授這樣評價:“他們帶著好奇心而來,希望可以從‘在中國本土學習中國制度’開始,讀懂中國。”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與論文
1991年出生的歐坤是一名典型的土耳其大男孩。他身高1.95米,遠遠望去,這個筆挺地站在人群中的大高個可以被一眼認出來。
圖為歐坤向記者展示他新買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
歐坤很愛笑。朋友和他見面,還沒有看到人,就會先聽到他笑著大聲跟自己打招呼的聲音。他的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項目負責人之一崔守軍對這位學生有一個評價:“陽光大男孩。”
作為一名在中國生活2年的留學生,歐坤已經適應了這里快節奏的研究生生活。他會踩著上課鈴聲跑進教室,嘴里還叼著沒吃完的手抓餅,會在圖書館里自己喜歡的位置留下一本書占座,會跑到其他中國學生的教室里笑嘻嘻地蹭課,也會下課后第一個沖進食堂大聲對打飯師傅說肉多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