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臨夏州以承辦第七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開幕式為契機,全面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景點提升,通過八坊十三巷提升改造、組織開展廈門萬人游臨夏、環青海湖自行車賽、大型音樂會等系列旅游文體活動,不但有效提升了臨夏全域旅游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了全州旅游業的轉型升級,而且還吸引和凝聚了人流、物流、資金流,向外界強力宣傳推介了臨夏。據統計,2017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數16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71億元,“旅游+文化”綜合效應空前凸現。
優質旅游資源成為扶貧的基礎
甘肅省臨夏州位于黃河上游,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轄1市7縣,總人口220萬,有漢、回、東鄉、保安、撒拉等3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
臨夏曾是古絲綢之路南道要沖、唐蕃古道重鎮、茶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碼頭”的美譽。臨夏緊靠蘭州、毗鄰藏區,屬蘭州1小時經濟圈,是內地連接藏區的重要經濟通道。
歷史文化悠久。臨夏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居住,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因出土現珍藏于國家博物館的“彩陶王”,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齊家文化在探源華夏文明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民族風情濃郁。臨夏各民族文化交匯融合,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花兒”的發源地,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臨夏磚雕、河州賢孝、保安腰刀煅制技藝、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巖花兒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生態地位重要。黃河自西北入境貫穿臨夏北部、流長110公里,境內有黃河一級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河,著名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電站庫區均在州內,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
旅游資源富集。臨夏共有各類旅游景點107處,其中國家級5處,既有國家4A級景區“黃河三峽”、松鳴巖、蓮花山等雄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又有炳靈寺石窟、齊家文化等絢麗多彩的文化遺存,古動物化石品種、規模和完整程度占據六項世界之最。
目前,臨夏州共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A級旅游景區14家和省級大景區2家,星級飯店17家,旅行社11家,在冊導游員100多名,全域旅游示范創建縣1個,中國特色小鎮1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3個,農家樂750戶。
三種模式打響鄉村旅游特色品牌
臨夏州委書記楊元忠在東鄉族自治縣唐汪鎮調研指導旅游產業發展和旅游扶貧工作時強調,要依托當地優美的山水風光、秀麗的杏林美景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使旅游真正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通過多年的發展,臨夏全州形成了北部以永靖太極島為代表的景區依托型、南部以太子山麓為代表的生態體驗型、中部以臨夏市折橋鎮為代表的城郊休閑型三種鄉村旅游模式。
一是太極島景區依托型。依托太極島位處黃河三峽核心區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農業資源,早在2000年就開始發展鄉村旅游,經歷了“政府部門+農戶(貧困戶)”“農戶(貧困戶)+農戶(貧困戶)”和“企業+農戶(貧困戶)”三個由簡單粗放到成熟集約的發展階段,成立了棗園新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了一大批以城市居民為目標消費群的“農家樂”旅游休閑項目。推出了以“住農家院、吃農家飯、睡農家炕”為主要內容的農家生活體驗游,以草莓、西紅柿、紅棗采摘為主要內容的特色采摘游,以走進田間地頭、感受田園風光為主要內容的鄉村田園觀光游,以賞荷垂釣、品嘗黃河鯉魚、水上體育運動、夜游黃河為主要內容的親水休閑娛樂游。目前太極島現有農家樂56家,年接待游客55萬人次,年營業收入7500萬元,從業人員達1500余人,有力帶動了景區周邊群眾的脫貧致富。
二是太子山麓生態體驗型。通過“政府+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四位一體模式,在太子山麓大力發展啤特果、油菜、魯冰花、薰衣草種植,形成了三十里鋪至南陽山的啤特果長廊、大南岔河流域、麻藏川流域10多萬畝油菜花示范點。今年以來,先后舉辦了梨花、油菜花、魯冰花旅游節,引來了蘭州、西寧、銀川、西安甚至臺灣的數以萬計的各地游客前來觀賞,省內外各大主流媒體也爭相報道游客人數突破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2億元,為當地貧困群眾人均增加收入達1000多元。特別是魯冰花活動得到了高度肯定。松鳴巖國際滑雪場的投入運營,帶動吊灘村發展“鄉村旅游農家樂”46家,滑雪場實現穩定就業465人,年接待游客8萬多人次,直接收入740萬元,戶均收入十多萬元。
三是折橋鎮城郊休閑型。臨夏市折橋鎮采取“能人大戶+農戶(貧困戶)”的模式,依托獨特的民族民俗和飲食文化,著力打造特色美食品嘗、民俗風情體驗、家庭聚會休閑為主要內容的城郊休閑型農家樂。2015年新增農家樂24戶,新增旅游從業人員165人,通過發展旅游業實現脫貧人數占全年全市脫貧計劃人數的11.7%。
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區域首位產業
“今后五年要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區域首位產業,著力打造旅游產業升級版,實現綜合收入過百億的目標。”2016年10月25日召開的臨夏州第十二次黨代會上,審時度勢提出了這一發展思路。
為此,臨夏州編制《臨夏州旅游“百億元”產業發展規劃》,設置點、線、面相銜接,景、林、路相配套,游、購、娛一條龍,地域環境、文化特色為 “基因 ”的旅游業“成長坐標”。從2016年起,州級財政每年投資1000萬元,重點支持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各縣(市)深度挖掘各自資源優勢,按照《黃河三峽大旅游區規劃》《太子山——蓮花山大旅游區規劃》和《沿山順水自駕游規劃》,謀劃建設了臨夏市奧體中心、一批旅游文化重點項目,培育打造了美食節、牡丹節、梨花節、八坊十三巷等一大批特色旅游品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到臨夏感受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產業顯出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臨夏屬于多民族聚居區,各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絢麗多彩,文化資源稟賦獨特。臨夏磚雕、河州賢孝、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巖“花兒”會及保安腰刀煅制技藝五項民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八坊十三巷等民族風情建筑別具一格,民族美食獨具特色。每年的臨博會,部分省市(區)的采購商、供應商參展參會,全國各地游客慕名而來。
臨夏州充分依托臨夏特有的史前文化和花兒藝術文化,舉辦了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河州牡丹—磚雕藝術旅游觀光節、中國·和政古動物化石保護與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有力地促進了旅游與文化的深度融合。積極承辦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臨夏段、甘肅省青少年籃球、武術錦標賽,集中舉辦了CBA四強挑戰賽、全州青少年足球賽、籃球賽、摩托車越野拉力賽等各類體育賽事活動,有力帶動了旅游、餐飲、購物、住宿、交通等多種行業的發展。聯合馬來西亞吉蘭丹州和伊朗庫姆市連續舉辦了四屆臨夏國際美食民族用品博覽會,吸引和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
臨夏旅游的格局正在悄然改變,從以往的過境游向過夜游轉變。來臨夏,不僅可以領略濃厚的文化色彩,更可以欣賞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