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仙濕地與漓江峰叢峽谷、遇龍河寬谷共同組成以“水”為核心的桂林山水景觀,風景絕美,是世界巖溶濕地風光的典型代表。
在悠長的河道上,如果看到面帶羞澀歪著身子搖搖晃晃撐船的年輕女子,那多半是從外地新嫁來的媳婦,正在練習撐船這一基本功。
美麗的地方
提及南方的廣西,人們眼前總會浮現出溫潤的河流、蓊郁青翠的森林,以及鳥鳴深幽的詩意。這里的山水,不僅包含了中國最優美的喀斯特景觀,還孕育出來一個個“絕色小風景”,而漓江流域的會仙濕地,就是它們中的代表。
或許,“會仙”這個地方原本就是眾神的偏愛,所以他們才舍得將如此清新雅致的風景賜予人間。這里有著中國最特別、最美的喀斯特原生態濕地,峰林湖泊,山水繾綣,1300多年的桂柳運河蜿蜒流淌??v橫的河汊上,鄉民撐著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濃郁的南國風情彌漫在水田稻香間。
“漓江之腎”:世界少見的峰林巖溶濕地
濕地在我國分布很廣,從溫帶到熱帶、沿海到內陸、平原到高原都可以看到。位于廣西漓江流域的會仙濕地就是一處“養在深閨”,但風景絕不遜于國內同類濕地的自然景觀。它靜靜地守護著這方水土,雖說被譽為“漓江之腎”,但卻隱秘在漓江、桂林的盛名之后,難免有些落寞。
會仙濕地
會仙濕地主要分布在廣西省臨桂縣會仙鎮,這個樸實的南方小鎮,因其秀美的山峰和縱橫清澈的河流,竟有著類似“江南水鄉”的意蘊。這里自古就沾染著“仙風道骨”,
據宋代地理名著《嶺外代答》上記載:“舊有群仙于此,輜羽駕,編于碧空,競日而去,里人聚觀壯聞,因名會仙里”。所以,相較于如畫如歌的桂林山水,會仙的氣韻要顯得清奇挺拔得多。
會仙濕地是一處獨特的喀斯特峰林巖溶濕地,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十分罕見。同時,它與漓江峰叢峽谷、遇龍河寬谷共同組成了以“水”為核心的桂林山水景觀,成為世界巖溶濕地風光的典型代表。
夕陽余暉
和其他同類濕地相比,會仙濕地的特點是集“山、水、沼、運”景觀于一體,尤其是這個“運”字,非常難得。
“運”指的是運河——人們說漓江是桂林的母親河,而桂林人又用辛勤的雙手開鑿出了桂柳運河。這條在武則天長壽元年(公元692年)開鑿出的運河,又稱為“相思埭”,諧音為“相思帶”,此中浪漫不必言說,它的功用也不可小覷:“能航、能排、能灌,農商俱賴”。
相思埭發源于會仙濕地獅子巖,它就像是桂林的一條“女兒河”,從漓江嫁到了柳江水系,牽起了古代中原與西南往來的重要通道。運河全長15公里,24個閘口到現在還基本保存完好。這是一條嬌小玲瓏的運河,最寬處不超過30米,河床不深,水流平緩,古樸輕巧的石拱橋點綴河上,河面點點野花,夏日蓮葉田田。運河沿岸的群山線條柔和,若逢細雨紛飛,云霧繚繞,遠山若隱若現,近水蘆葦叢叢,極具南國風韻。
2000畝的睦洞湖:耕牛乘船“上下班”
會仙濕地的特色是相思埭,而最具代表性的風光則在睦洞湖。
睦洞湖位于桂柳運河中段,是會仙濕地的核心區域,素有“聚仙澤”之稱。睦洞湖很小巧,面積只有2000余畝,由近千個大大小小的塘汊串聯構成。這里是候鳥理想的棲息地,每年春秋兩季,都有大量白鷺在此停留、覓食,嘰嘰嘎嘎的求偶聲常常飄蕩在湖面上。
漓江邊的山水詩意化
睦洞湖畔的村子、田地大都被縱橫交錯的河道包圍。因此,船就成了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近年來,古老的木船大都已被堅固耐用的紅漆鐵皮船代替,僅僅是睦洞七星村,就有鐵皮船200多條。這里的男女老少都是撐船的好手,在悠長的河道上,如果看到面帶羞澀歪著身子搖搖晃晃撐船的年輕女子,那多半是從外地新嫁來的媳婦,正在練習撐船這一基本功。睦洞湖內水道復雜,路徑并不好找,新媳婦們一般要花上一年半載的時間才能熟悉這里。
美麗的地方
從七星村乘船順運河的水道至湖心深處,可見湖泊蘆葦浩蕩,水草茫茫,游魚戲水,鷺鳥翩飛,眼前拉開好一幅魚米水鄉的風光長卷。睦洞湖最有趣的一幕是:農忙時節,耕牛也要乘船“上下班”。由于村里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湖區島洲上,村子與島洲無路可達,這些小船就成為了村民出門勞作與運輸的工具,于是,生產用具、收獲的糧食、耕牛等全都放在船上,撐船的人在船尾握著竹篙,談笑之間,船已經箭一般劃過。
一塊塊“水豆腐”
想要一覽會仙濕地的精髓,可以登上湖畔的龍頭山頂,居高俯瞰睦洞湖。清澈的湖水下,透亮的藍思草、燈籠草隨水流而動。在密密的水草上,依附著田螺和大量石螺,隨手一撈就是一大把。農閑的時候,村婦用長長的竹筢撈石螺,清晨拿到睦洞路口去賣,販子趕集往往能收上萬多斤。
在睦洞湖畔的山尾村,還有一座肅靜清雅的莊園,這就是民國名將白崇禧的故居。故居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現存一座主樓及配樓。主樓包括花壇、魚池、客廳、樓閣和前后對角炮樓,四周青磚高墻環繞。院內亭臺樓閣為全木結構,有著民國初年廣西獨特的建筑風格。想像著從這樣秀氣的山水亭閣間,竟走出了一個英武的將軍,往事不禁令人感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