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還記得,有一次,當我們的船就快要靠近其中的一座水上木屋時,一群光著黑油油身子的孩子歡呼著跳下木板,他們有的撐著小船,有的抱著游泳圈或是塑料桶,呼啦啦地向我們的方向圍了上來。見到陌生人,孩子們都顯得很興奮。而當我們將事先準備好的糖果散發給他們后,也許是出于感激,孩子們竟主動為我們進行了即興跳水表演:他們光著身子,不斷地爬上小船然后又跳進海里,濺起來一片片白色的浪花。
他們的居住密度比較大
而在不遠處,另一些孩子正在退潮后的淺灘上撿貝殼,或者進行一場海灘排球比賽……這時候,一些臉上涂著白色粉末坐在木屋前曬太陽的女人引起了我們的好奇,打聽后才知道,原來她們臉上的白色粉末,是一種用來降溫的特制“面膜”。
神秘的“海上吉普賽人”
仙本那是個邊境地區,出海去不遠便是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幾國交界,各個海島上的風情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后來的幾天拍攝里,我們扛著相機在各個小島間穿梭游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不少生活于此的神秘族群。同行的馮老告訴我們,他們就是東南亞地區的土著族群——“巴沃—羅特人”。
在外人看來,巴沃—羅特人是個十分神秘的族群。據說他們有數十萬人之眾,然而關于巴沃—羅特人究竟從何而來,歷史上卻一直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在當地人的傳說里,巴沃—羅特人最初是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漁民,他們祖祖輩輩都逐漁而遷。后來,由于歷史和宗教的原因,巴沃—羅特人在幾百年遷徙的過程中產生了分化,有的上岸開荒,擁有了自己的土地,有的則一直呆在海上,不僅捕魚勞作,甚至生活起居也全部在海上完成。
目前,盡管他們已是馬來西亞沙巴州的第二大族群,人數占到了當地總人口的13.4%,但他們的生活境況卻依然比較差。巴沃—羅特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除了最基本的維生工具——小船和簡單的漁具外,他們甚至沒有任何其他的私有財產。他們是“海上的吉普賽人”——一群沒有國籍,沒有身份,也沒有土地的被放逐者。
由于沒有國籍身份,巴沃—羅特人只能被迫長期以海為家,凡是登陸任何島嶼都屬違法行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他們才是真正的海洋之子,是真正完全地依靠大海生活的人。遠處的陸地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用來獲取淡水的地方而已,遙遠而且陌生。
在我們這些外來人看來,當地針對巴沃—羅特人的法律顯然是一種剝奪與不平等。但對于無拘無束的巴沃—羅特人來說,這似乎并不算什么,他們相信只要與世無爭地活著,上帝就會一直陪伴在他們左右。因此,他們的內心似乎與這無邊無際的蔚藍大海一樣,祥和而寧靜。
巴沃—羅特人世世代代在海上漂泊,他們的血液里有著流浪者天生的浪漫氣質,對他們來說,這世界上最偉大的自然法則大概就是“自由”。據說,在海上,巴沃—羅特人可以去任何地方,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甚至連子女自由選擇家長也是被允許的。
拜訪完巴沃—羅特人是我們最后的行程,之后便啟程回國。盡管已經離開,但仙本那海上那些風雨飄搖的長腳木屋,那些在陽光下撒開的金色漁網,那些跳入藍色海中的孩子們的剪影……卻一點點地刻進了我的心里,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