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地區的云夢縣,地處湖北中部的平原地區,地勢非常平坦。盡管地盤不大——方圓只有幾百平方公里,但云夢卻擁有極為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云夢皮影”便是一例。
云夢皮影發源于清朝中葉,200年來傳承不衰,在今天更是遠播世界,成為著名的“云夢絕藝”。除了精湛的表演技術、優美的唱腔,云夢皮影還有著最嚴謹的“家譜”,從表演“無字”劇目的傳奇藝人,到制出“皮影王”的天下“神刀”,一代代藝人固守清貧,在燈影里演繹著中國數千年的波瀾歷史。
200年云夢皮影
永不衰落的傳奇藝術
從清代中葉開始,皮影藝術便在云夢地區落地生根,迄今已經有200多年歷史。它的產生和發展不是偶然,而是由云夢地區獨特的地理、人文因素共同催發的。
云夢皮影
首先,俯瞰地理:云夢縣地處三楚腹地,接荊襄,鄰武漢,地形上平原廣闊、河渠縱橫,自古以來就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再加上水、旱交通便利這個優勢,云夢歷來就被各地民間藝人視為行藝的風水寶地。
此外,由于云夢境內還擁有面積廣闊卻無人開墾的河灘湖沼,因此千百年里不斷有大批的外省移民遷居而來。從南宋開始到民國時期,這里接納了鄂、晉、陜、閩、豫等地的移民,和移民一起移植過來的,還有各地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據史料分析,正是來自河南與陜西的皮影藝人,催出了云夢皮影的第一粒種子。
其次,縱覽歷史:云夢古稱“澤藪”,春秋戰國時期皆屬楚國地,古老的源頭為這里留下了濃厚的荊楚文化歷史資源和文明遺址,比如,云夢城關至今還佇立著我國歷史上周、秦、漢三代沿襲使用的重要城邑故址——“楚王城”;有因出土秦代竹簡而聞名于世的睡虎地遺址;還有深具明清風韻的古代建筑群——儒學大成殿。可以說,云夢的文化記憶始于遙遠的先秦時代,發展至今已葉脈繁茂。
云夢的百姓代代親近文化,而皮影這種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形式,正好起到了傳承歷史,教化民眾的作用。所以,云夢皮影的特點就是以說史見長,其表演的劇目一般以長篇書目為主,故事連貫,情節曲折。如《楊家將》、《岳飛傳》、《李自成》、《包公案》、《三國演義》、《陳橋兵變》等。其次,很多傳統文學著作和民間故事,也是云夢皮影經典的劇目,如《西游記》、《水滸傳》、《天仙配》、《龜與鶴》等。這些劇目表演至今,依然充滿了活力,再加上后輩藝人不斷地推出新作品,據統計,現在的云夢皮影劇目之多,甚至可以連續表演5年不重復,相較于其他很多地區皮影藝術日趨沒落的狀態,云夢皮影真可稱之為奇跡。
天下一絕
唱“無字”劇目的傳奇藝人
與中國其他地方的皮影流派相比,云夢皮影在唱腔以及口頭藝術上都堪稱天下一絕。
云夢皮影的主要唱腔屬西鄉高腔,音調高昂,甩腔多用假嗓銜接,是清中葉受江西移民帶來的戈陽腔的影響而形成的。這種唱腔的最大特點是音調出奇地高亢,且一唱眾和,不用管弦樂器,只用鑼鼓擊樂伴奏,故又稱“打鑼腔”。
制作精良
早期的云夢皮影戲班,大都是由四至五人組成,前臺演唱、操縱皮影的只有1人,后臺鑼鼓梆則由三到四人敲打,起、落腔也由后臺接腔(稱號子)合唱,這樣的效果唱起來渾厚熱鬧,表演氣氛簡直引人入勝。但是到了清末,云夢縣內茶館興起,皮影戲班多應邀到茶坊座館表演,茶館老板為減輕對藝人工資、生活上的負擔,要求皮影戲班把藝人數量壓縮到最低極限,因此,云夢皮影最終改革變成了“二人臺”的形式——由前后臺兩個人共同表演,后臺奏樂,前臺演唱兼操縱皮影表演,如此輕裝簡從的班底,有“戲劇輕騎兵”的美稱,而這種表演陣容從清末一直延續到今天。
此外,數百年來,云夢的皮影藝人,尤其善于改革、吸收各種外來的藝術元素,他們為皮影演奏配上弦樂(京胡、二胡、三弦),還揉進了“云夢打麥號子”為小生腔,揉進了“搖兒歌”為花旦腔,揉進了“孝歌”(哭喪)為悲腔,諸如此類的創新演進,令云夢皮影的唱腔能夠跨越漫長時光,久唱不衰。
除了唱腔,云夢皮影傳承下來的口頭編唱藝術,也不由得讓人拍案叫絕。據記載,云夢皮影誕生之初的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即興的乞討唱曲,其調式多樣,內容豐富而且風格逗趣,這樣的藝術源頭代代相傳,便造就了云夢皮影藝人的一絕——口頭編唱。
云夢皮影的演唱劇目多達數百種。令人驚奇地是,這些流傳了數百年的劇目,根本沒有文字劇本,每個劇目實際上只有一個最簡單的腳本條目(路子書)。在表演時,藝人們全憑著對故事梗概的掌握,即興編唱,從劇情的展開推進到人物的刻畫,唱、念、做、打均要臨場發揮,且渾然一體。這樣獨特的形式,使得每一場皮影表演都像是一次精彩絕倫的“脫口秀”,其表演功力甚至蓋過了現代媒體上的“名嘴”。因此,云夢皮影藝人有一項最過硬的功夫,就是將說詞練得口心合一,因為它需要瞬間脫口而出,沒有回旋余地,最能顯示演唱者的水平。由于這項特殊的技藝常人難以駕馭,而大部分的云夢皮影藝人文化程度也都不高,因此一名藝人只要將演唱和操縱的速度練就的流暢統一,就可以被視為優秀,得到當地百姓的認可和追捧。不過,在云夢皮影200多年歷史中,也曾出過一位奇才,他就是義堂陸家寨皮影世家的子弟陸春元(1908—1987,中國最著名的皮影大師)。
出生于清末時期的陸春元,從小生活窘困,沒正規讀過書,但過人的天資令他逐漸通讀了《三國》、《水滸》,進入皮影行當后,他不僅皮影制作一流,說詞演唱更是可以設計得懸念迭起,詩詞歌賦也出口成章,運用得恰到好處,據說,他的即興數板(一種戲曲板式,只念不唱,節奏極為緊湊快速)尤為經典,口、腦、手似飛轉般配合得天衣無縫,直看得幕前觀眾屏息凝神,如同魂墜戲中……
奇特的“家譜”
“神刀”造就“皮影王”
在云夢,流傳著這樣一種奇特的“家譜”資料,資料中詳細載明了云夢皮影自開山以來的幾乎所有傳人,以及具體師承關系和傳承地區,其脈絡清晰翔實,讓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民間藝人,得到了歷史和人民的敬意,這在中國其他地區的皮影流派中也很少見。
制作過程十分復雜
沿著這部“家譜”,我們可以入微地追溯到每個藝人的坎坷生平及推陳出新的藝術成就。一代代的云夢皮影藝人,不僅在唱腔表演上刻苦改革,更是為手中的影人兒,賦予了獨有的生命,這其中貢獻最突出的,就要屬上面提到的“皮影奇人”陸春元了。
在中國各地區光影靡麗的皮影流派中,云夢皮影的雕鏤造型藝術,向來以圖案精細,圓潤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動和影大見長。但是,在陸春元看來,再逼真的皮影都欠了一絲行動自如的靈動,于是他帶領云夢其他造詣較高的藝人,最終在1958年設計和制作出了在紗幕上能張口眨眼的“活”皮影——改進皮影造型的活動關節,使皮影的頭可點,嘴可張,眼可眨,嬉笑怒罵都“掛”在了臉上,于是那些千百年來貼附在幕布上的影人兒們,仿佛蘇醒了般,更加靈動傳神起來。這一改革令皮影藝術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此外,在皮影的繪畫上,陸春元還仿效戲劇服飾,采用京劇臉譜、剪紙藝術,甚至動畫效果,將人物形象表現地更加細膩、逼真,且結構收放適度。
配合著皮影的革新,陸春元同時也加寬了傳統尺寸的表演紗幕,變成了當時相當前衛的“寬銀幕”,幕后的燈光源也從簡陋的清油燈、煤油燈等換成了日光燈。一時間,云夢皮影的生命力又一次達到了巔峰。那些祖祖輩輩生長在云夢,癡迷于皮影戲的百姓們,至今還津津樂道當年的場景:但見陸春元雙手散打八至十影,卻雜而不亂。槍戰此起彼伏,人嘶馬吼,刺殺砍頭則無虛發,從玩花槍、打散拳、單刀取頭,到刺槍踢尸、多影混打,都是他壓箱的絕招……
時光遷移,如今的云夢人,盡管身處越來越喧囂的社會,但對皮影戲的癡迷似乎不減當年。現在云夢地區最有名望的皮影戲館,是坐落在縣城關鎮的“夢澤皮影館”,館主名叫秦禮剛,師承陸春元,是其得意的關門大弟子。同自己的師傅一樣,秦禮剛對云夢皮影也注入了創新的思想,他大膽地采用透明硬塑料來制作皮影,免去了傳統驢皮等材料的笨重和粗糙感,使皮影的雕刻更上層樓,甚至進入了毫厘入微的境界,而秦禮剛也被譽為皮影世界里的“神刀”,他制作出的一只1.1米高的絕品皮影,被同行封為了“皮影王”。
與此同時,秦禮剛還將人物臉部造型和服飾涂以印刷油墨,這令新的皮影如油畫般光艷通透,印在紗幕上熠熠生輝。對于皮影的造型設計,秦禮剛則完全突破了老套模式,他制作了群體人物影子及山川樹林、云霞霧氣等大氣磅礴的道具,從云夢皮影開始,打開了這項民間藝術狹窄的世界。
一年當中,除了農歷除夕,其他364天里秦禮剛都會如約坐鎮夢澤皮影館紗幕之后,待鑼聲點兒一起,一只只影人便抖擻而動。此時的臺下定是座無虛席,滿目盡是前來觀看的觀眾,一個個或站或坐,搖頭晃腦、手指輕叩,似醉如癡。觀眾之中,除了云夢當地百姓,還有許多外鄉人,甚至有慕名而來的外籍華人和外國友人。表演到動情時,身臨其境的觀眾和皮影藝人一同淚水漣漣,而情節激昂時,人們拍手叫好直至耳鳴。不知不覺,中國數千年波瀾起伏的歷史文化,就在云夢一代代的皮影藝人手中上演了一遍又一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