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教授給我們看了在墨脫生長的“黃蟬蘭”的照片,這種蘭科蘭屬多年生常綠草本:“高30~60cm。葉片帶狀,長40~60cm。花葶粗壯,自葉叢側邊抽出,長約50cm;總狀花序下彎;花大,黃色帶褐色條紋。花期4~6月。喜暖濕,喜光,不甚耐蔭,忌積水。產西藏南部和東南部,多生于海拔1300~2400m的林緣草叢巖石上。”
狹萼風吹蕭
而在藏東南海拔1200m以下地區,發育有山地熱帶季雨林、雨林,該地區炎熱潮濕,植物生長卻非常旺盛。在茂密的雨林、季雨林中,纖蘿密布、纏藤橫生,野生花卉的種類雖不多,但形態色澤獨特珍稀。
你可曾見過長著長長的飄逸胡須的花嗎?瞧它那下垂的線狀小苞片,長達幾十厘米,形如胡須,整個花序看上去就像一張呲嘴咧牙的老虎臉。它的花序擁有兩片垂直排列的白色的大苞片,活像兩只飛舞的蝴蝶停留在這里。在陰暗的熱帶雨林下面,如果邂逅這種像迷一樣的植物,總會讓人感到詫異或是浮想聯翩。這朵張著“虎口”垂著胡須的花兒就是有名的“老虎須”了。徐鳳翔教授當年在墨脫發現“老虎須”時,也頗為驚訝。這種喜濕熱,也非常喜蔭的蒟蒻薯科蒟蒻薯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就產自西藏墨脫,生長于海拔800~900m的密林下,在云南及東南亞諸國也有。
在尋訪“老虎須”時,我們還采訪到與“老虎須”有不解之緣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張玲研究員。她也詳細地給我們描述了墨脫的“老虎須”與云南西雙版納的“老虎須”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的苞片不同。云南的“老虎須”苞片呈紫黑色,而墨脫的“老虎須”苞片呈白色。而據他們分析研究,在全世界范圍內,蒟蒻薯屬也是一個在熱帶分布的小家族,全世界僅約10個成員(種),足見其珍稀。
亂花飛長迷人眼
其實在西藏還有許多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環境生長出的野生花卉,比如在藏東南海拔1200~2200m的山地亞熱帶森林中,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森林中植物生長茂盛,藤本植物發達,樹干和石頭上附生了許多科類植物。在亞熱帶森林中,野生花卉的花色不十分鮮艷,但在林緣和樹林下透光處,也常可見到鮮紅、金黃和潔白的花朵。很多花卉也有宜人的香氣,也有不少花形別致的種類。常見的有粉紫色“大龍蔓龍膽”、芳香的“長葉蘭”、金黃色的“金耳鳳斛”等等。
云南杓蘭
著名作家畢淑敏曾經這樣寫過阿里的“向日葵”:“灰綠色的莖被冰凍塑得堅挺起來,劍一樣指向蒼穹。葵葉像一把把翠綠折扇,風雪打磨掉了表面細密的茸毛,比平日更加細膩鮮活。只是葉片僵硬如不會飄揚的旗,隱隱露出網絡般縱橫的葉脈。小小的花盤脆得像黃玻璃,剛剛長出極不成熟的葵花籽,如同嬰兒初萌的幼齒。看得久了,竟泛出晶瑩的紫色,好像稀薄的血液。”
就是這樣向陽的植物,在青藏高原也有別樣的容顏。高原上的花開花落,都與平原上不一樣,也許它們不能編織成網狀鋪天蓋地,可是各自都有著疏朗堅硬的品質;也許它們只是稀疏地綻放三兩枝在裸地上,可是也別有洞天。
于是,高原上的花開,便這樣蔓延。那些絢爛的顏色,那些旺盛的生命就在疾風驟雨下,在強烈的紫外線的照射下,接受著最強烈的生命洗禮,如此,花開最好的季節也便是此時!
曾經看到這樣一張禪卡,就像在描寫西藏遍地的野花:一株很棒的植物,它成長到了開花和顏色的頂點。她非常性感,非常活生生,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她熱衷于愛的音樂,她所戴的星座項鏈剛好把維納斯擺在她的心上。她的袖子上有很多種子,當風吹過來的時候,種子就到處散落而生根。她并不擔心說它們會掉在泥土上,或是掉在巖石里,她就只是很純然地在慶祝生命和愛之種到處散播。別的花籽從上方掉落在她身上,跟她本身的花開相呼應,她們便在一起回旋嬉戲。
也許西藏的野花也正是如此在分享生命的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