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中國古代宮廷建筑,就到北京故宮去;要了解中國古代民間建筑,就到黟縣西遞來。
高高的馬頭墻
五年前,我跟隨襄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的學生初到西遞,便被這里的龐大的古村落所吸引。或許,我的老房子情節也就是從這時候萌芽的。
五年后,當我再次來到西遞,一切恍如昨日。也許是同為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宏村相對來說名氣要比西遞大一些,這里的游人依舊不多。房子還是那些房子,巷子還是那些巷子。隨便走進一家民居,純樸的主人都會非常友好地任由你拍照。
西遞村位于安徽省南部,距離黟縣城東九公里,北枕黃山,南眺白岳,東鄰古歙,西通九華山、太平湖,距黃山風景區38公里,離宏村、南屏、屏山僅十幾公里。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中,西遞與宏村同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走進西遞,就好像走進了一座古民居建筑藝術博物館。她既有古徽州精湛的“三雕”建筑藝術,又有濃郁內涵的人文景觀,從而形成了底蘊深厚的徽州地域文化的顯著持征。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
青石板路
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筑為木結構、磚墻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筑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于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于14-19世紀。
據史料記載,西遞原名西川,又稱西溪,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后因村之三華里處為徽州府西古驛過道,設有“鋪遞所”而改稱西遞;村中村民大多姓胡,遠祖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904年,唐昭宗李曄因朱溫叛亂被殺,只剩下幼子由義祖胡三公逃往徽州,取名胡昌翼,直到他考取后唐明經科進士,才告知身世。
其第五代孫子胡仕良,因公赴金陵,途經西遞鋪,發現這塊山形水勢呈舟船形的風水寶地,于公元1047年舉家遷來西遞居住,從此代代繁衍生息下來,迄今胡氏兒孫已傳至三十六代,故歷史上有“真李假胡”之說和“明經胡氏”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