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特殊目的地的狂熱情懷是可以傳染的,這也致使我們容易形成一些貌似約定俗成的旅行符號以及旅行儀式,比如西藏。
實不相瞞,作為一個非初次進藏者,此次西南之行,雖然輕度高原反應依然,但我已沒有了起初對西藏的狂熱感。每天在熱鬧非凡的縣城大街、海拔頗高的山路小道,看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他們或帶著最初的援藏夢想,或帶著臨時目的擦肩而過。我會不自覺地想一個問題:我來西藏干什么?
我想如果要我義正言辭總結此次進藏的收獲,我會這樣說:雖沒有喝到計劃中的多鞭酒,但我們終于可以不談藏地秘境,不談布達拉宮,連連綿不斷的雪山和香火旺盛的寺廟都很少提及。
心靈地圖
在香曲東路要么吹牛,要么思考人生
香曲東路走九遍。
繞過5月干枯的護城河,哼起早年臺灣流行組合動力火車那首口水歌的時候,我們才只是沿著香曲東路走了兩遍。與連空氣都飄著戀愛味道的臺北忠孝東路不同,這是四個來自南方的2B青年在長途勞車頓足之后,脫離大部隊滯留山南澤當小鎮的寂寥生活。
從澤當前往錯那路上,遇到雪山腳下的牦牛群。
由于正值旱季,我們并沒有見到雅礱河水呼嘯穿過小鎮中心的浩蕩氣勢,倒是河兩邊裝有金屬拉閘門的酒吧、發廊、性用品店以及小菜館吸引了我們的神經。整齊的小店一路排開,沐浴在高原圣潔的陽光里,連毫無裝飾效果的裸露的水泥也閃閃發亮。一夜喧囂之后,街道上彌漫著懶散而蕭瑟的氣息,店家們大多還沒開門做生意。
我們突然竊喜:終于發現一個轉移缺氧注意力的好去處,最重要的是它又那么鄉土,還可以滿足一些類似青春期的思考及猜想: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到這片土地,西藏會不會繼北上廣之后,成為另一個令全國人民矚目的淘金地?不同的人帶著各自的目的聚集到這里,又會多出多少惹人亢奮的奮斗血淚史與男女之情?(來源:南方都市報南都網)
走在香曲東路的中央,我們品頭論足,就像農村青年第一次進城,內心止不住吹牛的欲望,并自以為自己洞悉了這座小鎮的秘密。同伴幾個已經迫不及待,想在夜幕降臨之時,再到吃過中午飯的川菜館里喝一杯多鞭酒,以彌補前一天沒有參加哲古湖草原搶婚的遺憾。
而我不止一次設想:或許不是你我,但肯定有某個外地人會因為這條煙火味十足的街道而在澤當定居下來,并在剛開發不久的半山腰買了房。當然,他可能對外宣稱他是因為喜歡上了山南的藍天白云,愛上高原的遼闊和深遠。
所有的思考和假設都沒有結果來印證,對澤當的設想只是因為似曾相識:這大概代表了當下中國小鎮的一種普遍生態,包括你我的居住地或故鄉,雖然庸俗,卻讓一開始出生在城鄉結合部的人倍感熟悉和溫潤。我始終認為,即使是在空氣稀薄的高原,能夠代表人們日常生活生態的不是自然地理與永不消逝的傳說、歷史,而是人類文明侵蝕之后,現實社會生態之下的街邊招聘啟示以及小城的普通夜生活。
香曲東路只是一條不起眼的高原小街,走過兩遍之后我卻悟出一個“出來混”道理:無論身處何處,我們可以不抒發對自然與歷史的膜拜,但必須隨時學會思考人生。
專業審視
氣候變暖雪山還可以堅挺多久?
也許這個問題有點過于杞人憂天,但這又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事實。早在前幾年,就有相關專家指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地處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升溫效應比其它地區更為顯著,西藏是全球變暖下最典型的受害地區。記得此次從澤當前往錯那的路上,雖然可以看到雪山,但明顯沒有那么“壯觀”。當地人也說,以前雪山是大片大片,現在正在逐漸減少,這幾年特別明顯。自然變化是一部分,人為破壞也必須引起重視:不止在山南地區,整個西藏地區的景區開發有點在走內地旅游開發的老路:商業利益驅動戰勝長遠計劃。比如我們去的時候正好趕上羊湖游船觀光試航,船只采用燃料驅動,最近通過媒體曝光,這項目已經被責令停止。這更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看起來方便且有效益的開發項目,并不適合在西藏地區開展,因為雪山地區,環境生態保護的標準應該更高。
社區旅游的缺位惡果愈加明顯
此行的多位結伴的驢友反映:很多時候會對寺廟持“疲軟”心態。很有同感,因為現在很多寺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商業化的侵襲,比如本是規定不能拍照,但給錢后就可以拍照。錢可以解決拍照問題,這多少有點讓人費解。
而關于當地小孩子攔車要錢的例子之前已經多有聽聞,此次在澤當也有碰到類似的問題。在大街上抽煙的工夫,就有小孩走過來,揪住衣服不放,要給錢,才放手。如果身邊沒有當地人,最后恐怕只能給錢妥協。從上面兩事例可見,西藏是旅游勝地,但對社區旅游的重視還遠遠沒有跟上來。社區旅游應該從源頭上抓起:寺廟、當地人在觀光旅游日益興盛的今天,其角色定位如何處理和完善?而外來游客、當地政府、開發商如何協調與當地人的關系?西藏旅游發展這么多年,社區旅游這個問題如果再沒有引起重視,恐怕會成為除了自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之外,另一個引發西藏旅游問題的主要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