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東北的大慶至齊齊哈爾間,有一處世界重要的濕地,千百年來少有人走進深處,這里生息著丹頂鶴、白枕鶴、蓑羽鶴、白鶴、白頭鶴、灰鶴等近百種珍貴鳥類。正是出于對它們的好奇和珍重,十年來我多次從大慶或齊齊哈爾不同方向走進這片浩瀚的濕地,這片濕地、濕地中飄若天仙的丹頂鶴及濕地中的養(yǎng)鶴一家人,給我無盡的奇妙感受。
思歸
大雁飛來之地崇鶴愛鶴
扎龍、當奈地區(qū)的經(jīng)濟生活、文化習俗及地理面貌反映,最早的先民可追溯4800年前。清康熙年間,滿族人陸續(xù)遷入齊齊哈爾地區(qū),主要是駐防齊齊哈爾城的滿洲八旗兵丁及其后裔,分布于城外今鐵鋒區(qū)扎龍、昂昂溪、梅里斯、當奈。扎龍地區(qū)為滿族將領撒布肅將軍辟建,扎龍名稱的含義有蒙語“大雁飛來的地方”,還有達斡爾語“落雁”之意。而當奈現(xiàn)一詞蒙古語謂“仙女”或“女神”的含義。這些與古代蒙古人母系文化崇拜有某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和延續(xù)。保護區(qū)內(nèi)林草茂密,鵲鶴低飛,天藍水清的天堂般的感覺。
滿、蒙古族人都有愛護動物的民風,他們崇馬、敬燕、忌打烏鴉,家家養(yǎng)狗。保護區(qū)內(nèi)的多個自然村的村民,除傳承這些好的品行以外,他們還有一個最好的民風就是喜愛丹頂鶴。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丹頂鶴常在周邊飛舞,村民們把丹頂鶴作為生活的一成員。到了秋季,丹頂鶴要到玉米地里啄食玉米,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一面吃不飽,另一面丹頂鶴又與村民們爭食,即使那么艱難,村民們也讓丹頂鶴吃飽。歷史以來,像這樣愛鶴的故事在濕地多有傳說。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一年夏天,年輕的村民徐柏芳正在蘆葦田的湖蕩中捕魚,忽然聽到不遠處傳來一陣陣丹頂鶴急促的哀鳴,他迅速劃船朝鶴鳴的方向趕過去,只見一只碩大的魚鷹正對一只母鶴領著的兩只幼鶴發(fā)起攻擊,母鶴扇動著翅膀一面保護著幼鶴,一面與魚鷹搏斗,它一會兒飛起一會落在地上,不時發(fā)出吼叫聲。眼看母鶴身疲力竭,徐柏芳也沖到了跟前,邊喊邊敲打船幫將魚鷹趕跑。片刻這只貪婪的魚鷹,又在上空盤旋,徐柏芳將計就計,將一些早晨辛勞捕獲的魚,拋向了空中,滿足了魚鷹的食欲。到了傍晚,由于濕地太大迷失回家方向,他餓著肚子與鶴群整整相伴一夜。次日又早早地來到這一鶴群附近撒網(wǎng)。就這樣接連幾十天捕魚護鶴,魚鷹沒敢再來。直到兩只幼鶴羽翼豐滿可以低飛了,才放下心來。1973年齊齊哈爾首次評選的十大愛鶴護鶴先進個人中,其中之一就是徐柏芳。
久而久之鶴也通了人氣。至今扎龍村、當奈人居生態(tài)村,還能看到從南方歸來時的鶴群常有結伴在村上空盤旋,或有的落下在房前屋后舞動,巡視良久不愿離去。這些鶴大多是村民們救助、飼養(yǎng)或者保護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