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樹為父:
奇特的古樹崇拜
都說瑤寨總在大山之中,深藏不露,那一定是很難相見了?
不,實際上,花瑤很好找,只需要朝大山遠遠望去,哪個山坳上立有枝干遒勁的參天古樹,那里就一定有花瑤人家。
花瑤人以樹為神,因而在他們居住的山寨里古樹林立,俗語稱“有古樹的地方就有花瑤人家”。夏天,一棵棵古樹枝繁葉茂,綠意蒼翠,滿林子的鳥飛鶯啼。
花瑤人愛樹,他們認為古樹飽吸天地靈氣,早已是神,時時刻刻都在庇佑著自己,所以花瑤人對樹十分親近,又倍加敬畏。若誰家的小孩生來“八字太沖”,不服父母帶養,認“寄父”(名義上的“養父”)又無人敢接受,最好的辦法是寄給古樹——拜古樹為寄父,逢年過節就去祭祀,同樣可以消災解難、逢兇化吉。
花瑤“嗚哇山歌”被稱作“民歌中的絕唱”。花瑤男女們在山間勞作或是閑暇時會以對歌的方式進行交流,歌詞可以即興發揮,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只要能夠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就行。
而花瑤人的葬俗也與樹木聯系緊密:寨中老人過世后無需鋪張吊唁,白布一裹就埋進墓穴,墳堆和墓碑一概不要。至于后人要祭拜,去古樹前磕頭就是。逝者的肉體化作滋養古樹的肥料,而魂靈也已融入古樹,是徹底的天人合一了。
花瑤人祖祖輩輩都與古樹相依為命,他們對樹木格外虔誠,一代一代,誰都不會貿然去傷害它們,既便是樹木枯朽倒地,也不敢拖回家使用,而是讓其自生自滅、還原于土。
地處大山深處的花瑤人為了生存,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營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梯田。那一層層梯田恰似一道道天梯,從山頂垂掛到山腳,成為花瑤聚居地又一絕景。
在崇木凼花瑤寨的入口處,聳立著一塊高大的“禁山碑”,禁山碑立于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臘月二十八日,雖然碑文字跡風化,但“山林永遠蓄禁”的主題還清晰可鑒。從這塊石碑就可以看出花瑤人封山育林的決心。
上世紀80、90年代,花瑤寨附近的無數山林都在“伐樹變錢”的浪潮中毀于一旦,唯有花瑤民眾不信邪,面對外人貪婪的斧頭,寨中長老組織寨民一人抱一棵樹,誓死捍衛山上的一草一木。后來,外面的大山都禿了,唯剩這莽莽瑤山千林競秀,愈加蔥綠。如今僅在崇木凼寨寨墻內,樹齡500年以上的櫟樹就有100余棵,而最長壽的“樹王”已有1800年樹齡。
婚禮之上:“新郎作苦力,新娘不得入洞房”
每逢有花瑤妹子出嫁,寨里就像迎來盛大節日一樣,人人都歡喜雀躍,共同慶祝這件為全寨添丁添福的吉事。
花瑤婚禮從提親到完婚,需經歷一連串古老、神秘的繁瑣禮儀。在花瑤寨子里,沒有“媒婆”,只有“媒公”,上門提親說媒的大多是能言善道、知識廣博又受人尊重的漢子,人稱“媒人公”。媒人公前兩次的提親,女方家按“慣例”是不會答應的,如果第三次去提親女方父母還是不答應,在姑娘默許的情況下,男方可以聚集一群漢子沖進女方家,直接向女方父母送聘禮搶親。
對歌定情
送禮這天,男方的幾十號人丁,個個挑著沉甸甸的禮擔,在“媒人公”的統領下,天不亮就趕到了女方門前。媒人公的重要標志是手拿一把不打開的紅色油紙傘和身掛紅、綠、黃、青、藍五色布花的大公雞。接親隊伍在離女方房屋30米左右遠時,媒人公要停下來,擺下神秘的“五子飛棋”,目的是“警告”看熱鬧的人群不要再走近了。
去接新娘的路可不是容易走的,這時搶親隊伍已經被一張擺滿酒的長桌攔住。一陣熱烈活潑的女聲合唱傳來,原來女方家族里的數十位姑娘早已一字排開,擋住了進門的必經之路。盛裝的姑娘們手捧斟滿米酒的木制海碗,齊聲唱著“嗚哇”山歌,這就是傳說中的“攔門酒”。雙方幾經“攔門對飲”的斗智、罰酒,媒人公方得登堂入室。
在這熱鬧的同時,新娘會偷偷把媒人公帶來的紅傘拿進閨房,再把自己的生辰八字和早已做好的12個繡球依次吊在傘骨上,再扎攏傘放回神龕處,以托媒人公在婚禮結束后向愛人捎去一片真心。而這傘,在途中是決對不可讓他人打開的。
經過這么一翻折騰,新娘終于娶回家了。可是奇怪的是,在別的地方,新郎、新娘是婚禮的重點,而在花瑤,熱鬧的是賓客,新郎新娘卻寂寞得很——新郎只管幫忙做家事,或者同樣挑著禮擔,隨意夾行在送禮、迎親的隊伍中,所以不知詳情的外人根本就看不出哪位是新郎。而新娘則“更慘”,新婚之夜不得入洞房,而要在堂屋里獨坐冷板凳,不能吃也不能喝,只能靜靜地捱過寨子這歡騰、喧鬧、多情的夜晚。
從各個方向趕來祝賀的人們,幾大碗米酒下肚,拋卻了往常的一切羞澀、沉穩、壓抑和勞頓,興高采烈地唱呀、跳呀、喊呀、笑啊……熱鬧的婚禮席上,酒過四巡,炮竹驟響,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奪門開溜。這時,守在酒席門外的姑娘們一涌而上,將早已備好的濕泥拼命地朝他身上亂涂亂扔。被姑娘們追來打去的這名男子,雖然滿副狼狽,卻是興高采烈。原來被圍攻的便是“媒人公”。
揪打“媒人公”的習俗叫做“打泥巴”,是新娘的閨中好友們,因“媒人公騙走了我們的好姐妹”而懲罰他的方式。“媒人公”身上泥巴涂得越多,證明女方家里對這門婚事越滿意。而媒人公穿著這滿是喜泥的衣服回去后還不能夠洗,要在家里掛上三天,因為這個代表著吉祥,寓意這對新人會夫妻恩愛天長地久,身上的泥巴越多還說明了這個做媒的越厲害。
婚宴結束,夜幕降臨。姑娘、小伙子們在寨子中央燃起熊熊篝火,人們圍坐篝火聊天敘情。其中最撩人心扉、最勁爆的活動要算其中的“炒茅殼里”和“蹾屁股”了。“炒茅殼里”是用來懲罰在對歌中敗陣而又小氣的男子的一種方法——篝火對歌時,若對歌的小伙子敵不過姑娘,姑娘們就會沖上前,按住手腳將他抬起,岔開雙腿把他往篝火上送,用熊熊的火焰烤著屁股,那個難受啊……
“蹾屁股”在瑤語中又叫“打滔”,就是男子們坐在長條凳上,姑娘、大嫂們輪流轉過來,用屁股在男子們的大腿上使勁地蹾。一個個女性彈而跳起,又狠狠蹾落下來,落坐到男人們的腿上。如此蹾下又跳起,跳起又蹾下,在一片歡叫聲中反復地循環。篝火越燒越旺,人們胸中迸燃的焰火也越來越旺。在這種淳樸的民俗里,充溢著一種單純的快樂,所有的勞累、心事與郁悶都會在此刻拋到九霄云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