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現象和社會行為的,當我們將觀察的現象或者行為抽象為一般,成為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時,便成為學術問題,其抽象研究的過程便是學術研究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學術問題與科學研究是從社會現象的觀察入手的,
旅游科學研究與學術問題也是如此。我國的旅游業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固有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格局,也呈現出眾多旅游現象,從科學意義上說,有些旅游現象是一種特殊的現象,不具有一般性意義,因而,它不是科學問題,有些現象卻是旅游領域的一般現象,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深入研究,找出現象與現象之間的關系,便可以形成眾多的理論問題和學術問題。
鳳凰旅游專欄作者、北京旅游學會副會長、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輝從我國旅游發展的現象入手,對中國旅游的十個表象背后所反映的問題進行了一場系統理性思考。
系列一 :出境旅游增長的背后
近年來,有關中國公民出境旅游規模與消費已成為學術界和媒體界所關注的一個問題。國家旅游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內地公民當年出境旅游首破1億人次,達1.09億人次,海外支出達到創紀錄的1648億美元,較2013年增加28%,創下兩年來最大的百分比增幅。預計2015年中國出境游客消費支出將高達1940億美元,出境旅游人數突破12000萬人次?;厮?000年,中國只有1050萬人出境游,僅僅過了14年,中國的出境旅游人數便增長了10倍,其增長速度世界少見。
我們會用很多相關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從社會經濟與旅游需求關系上,我國社會經濟高速增長、國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可以支持出境旅游的發展。我并不是對我國出境旅游快速發展有不同的看法,應該說,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展現我國大國形象,擴大國與國的經濟交往、民與民之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在我國貿易出口大量順差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公民大規模的出境旅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際貿易的摩擦,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社會環境。
問題是,這種發展的背后是什么?我們是否通過出境旅游大規模發展的表象來解釋些什么問題?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旅游市場是由國內旅游、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三大市場組成,這三個市場共同組成了我國統一的旅游市場。既然是一個統一的旅游市場,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經濟聯系。
在西方經濟學里,“溢出效應”與“回波效應”是一組對應的概念。 一國總需求與國民收入增加對別國的影響,稱為“溢出效應”,反過來,別國由于“溢出效應”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又會通過進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 “溢出效應”的國家的國民收入再增加,這種影響被稱為 “回波效應”。
對于旅游市場來說,入境旅游、國內旅游和出境旅游是整體旅游市場的組成部分。在資源限定和規模限定、經濟能力限定下,每一種市場規模的變化都會對其它市場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著旅游效益的變化。
我國出境旅游在過去十年以年均近19%的增速快速發展,2001年中國出境人次數為1200萬人次,到2014年,我國出境人次數已超過10700萬,中國已躍居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場。
出境旅游人次數與國內旅游人次數的比例從2001年的1.53%,提高到2014年的3.02%;出境旅游人次數與入境旅游人次數的比例從2001年的13.48%,提高到2014年的85.15%,出境旅游人次數與入境過夜人次數的比例更是從2001年的36.18%,提高到2014年的192,3%。從出境旅游花費與國際旅游收入之比,2014年達到289.63%,出境旅游市場高速增長,就連世界旅游組織都難以預計。
世界旅游組織預計到2020年,中國入境旅游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出境旅游繼美國、德國和日本之后為世界第四大出境國,然而,在報告發布不久后的2002年我國出境旅游人數就超過了日本,2007年超德國,2010年便超了美國,成為世界了第一大出境旅游大國。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入境過夜人次數雖然早在2008年就超過西班牙,成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國,之后的入境旅游增長速度卻不增反降,現在已退到第四位。
不管是從旅游與國民經濟之間的關系,還是從旅游三大市場之間的關系來講,我國出境旅游發展都有其必然性。但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我國出境旅游大規模發展是否具有合理性呢?
從世界范圍來說,西方發達國家都有一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就出境旅游都沒有像我們國家這樣持續高速發展的情況,無論是增長的速度,還是規模發展的時間,因此,對于這種現象,我們就不能用社會經濟的發展來解釋,而只能從三大市場之間的關系來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