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政府的及時救助,讓我這個小家看到了陽光。”近日,領到一筆2000多元的臨時救助款后,寶蓋鎮塘后村低保戶吳老伯特意致電寶蓋鎮表示感謝。原來,吳老伯家因孩子上大學需要支出大筆學費,家里一時陷入困境。村里得知情況后,及時幫吳老伯向寶蓋鎮申請了臨時救助。令吳老伯沒想到的是,不到10天時間,臨時救助款就下發了。
“社會救助程序只有在依法的前提下盡量簡化,才能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及時的兜底保障。”近年來,石獅通過深化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提高救助標準,下放審批權限,簡化救助程序,全面著力打造高效、暖心的社會救助體系,讓困難群眾有了更多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
保障標準逐年提
困難群眾得實惠
最低生活保障是社會救助體系的核心內容。根據經濟發展水平,近年來,石獅先后9次提高低保標準,低保標準從2004年的每人每月200元提高至現在的每人每月825元,位居泉州首位、全省縣級市前列。隨著群眾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石獅也及時調整了特困人員的保障標準。
“標準提高了,也要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及時納入保障的盤子,讓他們盡早得實惠!”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依托線上大數據平臺及線下網格化社區治理網絡,石獅探索建立社會救助對象的精準發現機制,對困難群眾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據介紹,從2015年年底起,石獅全面開展城鄉低保對象家庭經濟狀況核對,開展低保入戶抽查,精準識別認定低保對象,確定低保家庭的經濟狀況,實現城鄉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相銜接。
據統計,今年截至11月份,全市共有低保對象1673人,累計發放低保金968.4416萬元。對于低保對象,石獅實行動態管理,確保“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審批權限下放
精準救助“接地氣”
從今年7月起,石獅瞄準群眾反映的申辦社會救助需要提交的證明材料較多、程序較為繁瑣等“痛點”“堵點”,將原來由民政部門承擔的低保和特困人員審批權限、部分臨時救助審批委托下放到鎮(街道),全面優化審批流程,壓縮救助時限,切實提高救助對象的準確度和審批時效。
推進流程再造,充分發揮鎮(街道)下村(社區)干部、民政助理員、養老救助協理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等優勢,實現低保審批、審核、資金發放全部在鎮(街道)一級完成,低保、特困審批時限壓縮至31個工作日之內(不含核對需時)。
簡化辦理程序,建立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積極開展“先行救助”。對于因火災、溺水、交通事故、人身傷害等意外事件出現基本生活嚴重困難、需要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的,直接給予急難型臨時救助,讓救助更快捷、更及時。
堅持“以人為本”
打造社會救助“溫情牌”
在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中,既要強調社會救助政策的剛性,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又要突出人性化,注重柔性服務,讓社會救助更暖心。多年來,石獅以深化救助改革為契機,在“暖心”上做文章,打造社會救助“溫情牌”。
“緩”退出。對主動就業的低保對象,當其收入超過低保標準時,給予一定的漸退期,即在一定時期內維持原低保待遇和惠民政策不變。對因就業發生的必要成本,在核算家庭收入時予以抵扣,促進困難群眾穩定就業穩定脫貧。
“暖”服務。積極引導慈善組織、專業社工、志愿者等多元主體參與扶弱濟貧,改變單一的資金救助模式。如通過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為低保特困失能老人提供理發、看病護理、保潔洗衣、做飯、助浴、助行、助急、修理水電等暖心服務,切實提升了困難老人的獲得感;又如石獅市慈善總會連續多年開展“中華慈善日”特困人員慰問活動,為特困人員送去愛心物資,同時送去了精神的關懷與溫暖。
“社會救助兜住的是人民群眾基本生存之底,保障的是社會和諧穩定之基,傳遞的是黨和政府對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的關心關愛。”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石獅將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化社會救助改革,集中資源和力量兜底線、保基本,確保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記者林富榕通訊員董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