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鴛鴦池公園跑上幾圈,你沒遇上幾個熟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在石獅混。”這是跑步愛好者李先生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俏皮話。
細想起來,此話頗有幾分道理。跑步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經濟有效的運動健康方式,日漸成為很多人的健身首選。不信的話,點開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種曬圖便可見端倪,另外還有手上套著智能手環的大抵也是跑步愛好者。
其實早在2013年年底,《三聯生活周刊》的年終報道中,就把“跑步”列成了年度生活方式,足見跑步的影響。另外,據早先的媒體披露,截至去年10月運動APP“咕咚”的注冊用戶已超過4000萬,所有用戶每天平均產生的步數之和足夠繞地球600多圈。
所謂的商業,已然并非單純的滿足簡單的需求實用性,它更多地趨向于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如果花錢能讓人愉悅,那么想必很多人愿意掏腰包。面對跑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龐大市場,市場商業顯然不會無動于衷。
“跑步經濟”悄然成型,對于跑步這件事情,運動品牌又亮出了怎樣的大殺招呢?本報記者梳理發現,僅公開媒體上的報道就有,安踏發布“你就是跑者,RunWithMe”跑步戰略,并專門打造“Challenge100”的跑鞋;李寧與小米合作共同打造新的智能跑鞋,進軍智能運動領域;匹克跑步產品已成為僅次于籃球品類的第二大產銷品類;NewBalance打造全國第一家跑步主題概念店……
是異軍突起的“跑步熱”給了運動品牌一次“大作為”的契機呢,還是運動品牌頻出的殺招讓“跑步熱”蔓延呢,這終歸很難說清楚,但是兩者本身也不矛盾。
販賣實用性,不如倡導生活方式,這在商業廣告中已經被廣泛認同。理由很簡單,商品經濟發展到如今的業態,實用性這一基本的商品屬性已然可以簡單做到,難做到的是讓消費者認同概念,認同商品所附屬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
贅言過多,拉回主題。跑步的生活方式讓運動品牌又有了一次突飛猛進的發展,又或者說,跑步讓運動品牌多了一個可以發力的方向和發力的點。那么,我市的重要產業休閑男裝,是否又能倡導或者制造一種滿足當下需求的生活方式,如果生活方式制造成功,它的風靡,也便是休閑男裝產業又一次突破。至于是何種生活方式可以風靡,有賴產業群的集體思考?。ㄓ浾?楊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