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臺線鋸對外加工”“配套免費架子位”……走在水頭的工業區里,各個大板加工廠都在大門處廣告牌上競相曬出自己的優勢和性價比。
“大板廠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個工廠都在搶客戶,加工費已經非常透明了。”有石材貿易商告訴記者,以前銷售得再快也沒有配套架子位一說,現在沒配置架子位,工廠沒有幾臺線鋸設備的,基本不會有人考慮。
當多數企業為庫存焦慮時,南安不少聚焦細分領域的石材工廠,則通過技術壁壘和精準定位,走出了一條輕資產、高溢價的差異化道路。
貿易商把倉儲當銷售點
“現在沒有旺季一說,來市場采購的新客戶也變少了,成交的大部分都是老客戶。”金鼎石業銷售經理王阿蘭說,這個月公司在盛達點的租期到了,不得不選擇撤離,只留下澳盛點,客戶想要看更多的板都直接去工廠。
王阿蘭坦言,過去大家都是把大板拉到環境更好的市場賣,但現在很多貿易商都回歸加工廠,直接把客戶引流到工廠倉儲去銷售。
“現在基本每個加工廠,都會給加工戶配套一定數量的免費架子位。對于加工戶來說,一年下來,也可以省下幾十萬元的租金。”王阿蘭表示,生意好做的時候,大家都不怕多花錢,生意不好做的時候,能省一點是一點。
無獨有偶,金羽石材最近也在物色加工廠,目標也是找一家配套架子位多的。金羽石材總經理毛莉告訴記者,她在康利有個1000多平方米的賣場,但今年承包了一個新礦,需要用到更多的架子位,一味租市場,成本太高,因而她將目光轉向了高贈送率的加工廠。
“工廠的倉儲可以起到一個緩存的作用。倉儲數量足夠大的話,可以避免交貨緊張。”毛莉介紹,她經營的品種,主要供應工程項目,一有訂單用量都是比較大的,所以必須有一定量的儲備。
在和潤石材城,記者看到滿倉的石材,這里不像工廠倉儲,更像是一個專業的大板市場。該石材城負責人梁躍告訴記者,他們會根據加工戶的加工量配置一定數額的架子位。加上工廠地理位置好,配置高,很多加工戶都直接把倉儲當賣場,都安排業務員直接就地辦公了。
大板倉儲流通速度變慢
當工廠倉儲變成銷售點,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流通效率的問題。
梁躍告訴記者,過去加工戶在外都是有多個賣場,工廠倉儲都只作為短期周轉點,基本一加工出來,沒幾天就會拉走,很少會出現積貨現象。而現在加工戶們會直接把工廠倉儲當作賣場,流通速度自然就沒那么快了。
在澳文洲石業廠長吳招任看來,倉儲的普遍飽和,除了加工戶銷量速度下滑以外,很大的原因在于當下加工效率的提升。“今年,線鋸全面提速,去年一臺線鋸一天只能切2車,現在部分常規品種能切3車。”他指著靜如流水的6臺線鋸機說。
可以看出,這種技術迭代帶來的產能激增,在市場需求未同步擴大的情況下,也形成了尖銳的供需矛盾。以往,加工戶們憑借經驗控制生產節奏,訂單消化周期與產能增長基本匹配。但如今,設備的高速運轉使得庫存每天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累積。
有企業透露,自線鋸全面升級以來,工廠日均新增庫存量從2000平方米躍升至3200平方米,部分企業甚至出現倉儲空間利用率超120%的極端情況。
更值得關注的是,技術升級帶來的“規模陷阱”正在顯現。為了攤薄設備更新成本,企業普遍選擇滿負荷生產,這進一步加劇了倉儲壓力。一位行業觀察人士指出:“當生產線提速成為行業共識,企業陷入‘不增產就落后,增產就積壓’的兩難境地。”
此外,傳統銷售渠道的滯后性也在放大倉儲危機。“過去一周能完成的訂單對接,現在因為客戶決策周期變長,往往需要半個月甚至更久。”梁躍坦言,目前,多數企業尚未建立成熟的數字化運營體系,無法將新增產能及時轉化為有效訂單。
專注小眾品類石材切割
在行業普遍面臨倉儲壓力的背景下,部分企業卻另辟蹊徑,走出了差異化發展之路。在弘一石業五廠,記者看到倉儲現場空出了三分之二的場地,讓人甚是好奇。
弘一石業五廠廠長張亮告訴記者,他們工廠專注加工白石。“高端白石的單體加工量不會很大,一加工完商戶會立馬拉到高端賣場去。所以很多人來我們這看到空蕩蕩的倉庫,還以為我們停工了。”張亮苦惱地說,早上剛加工出來的1000多平方米雪花白,下午就被客戶拉走了。盡管產能利用率高達95%,但頻繁清空的倉庫讓慕名而來的新客戶難覓產品實物,這種“有單無貨”的悖論,恰恰印證了小眾市場“以銷定產”的特殊運營邏輯。
同樣的,港裕石材則憑借專精硬料加工的定位突出重圍。10臺線鋸整齊排列在廠區,設備旁顯著標注著“奢石、硬料專加工”的字樣。
港裕石材負責人陳溫和坦言,他們自營產品的加工量占到了一半,剩余一半產能開放給外邊的加工戶。但他們對客戶是有篩選的,專門服務那些有硬料需求的加工戶。
“我們自營的品種,巴西魚肚灰和巴西魚肚白等,都是相對較硬的石材,所以我們有經驗有能力能夠幫助同行做好類似硬料。”陳溫和認為,行業困境本質上是“同質化競爭”的反噬。那些試圖“大小通吃”的加工廠,既因普通板材庫存積壓陷入資金周轉困境,又因高端產品工藝不達標難以突破溢價空間。(記者 蔡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