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情人節剛過,中國“元宵節”又來了。不過,這些節日“結伴”而來,對于一些依然是“單身族”的人來說,看著別人成雙成對的,心理壓力只增不減,回到家中,父母親或許又會為找對象的事情“嘮叨”他們幾句。而這樣的現象在今年顯得十分明顯,“逼婚”一詞也隨即走紅。前不久,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布的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超過7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歲-35歲青年壓力最大,農村地區又比城市嚴重。而近日,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石獅的“被逼族”也不少。
“被逼族”的過年經歷
正月初十,小荷便從江西老家返回石獅了。因為一起租住的同事還沒來,三室一廳的租房內顯得空蕩蕩的。不過,小荷覺得自己的心終于可以靜一靜了。
“過年幾天,幾乎天天都會被問及找對象的事情,家人和親戚還帶著我去相親,趕場似的,讓人覺得很累,真有種逼婚的感覺。”小荷說,她原計劃是過完元宵節再回石獅的,但為擺脫一場接一場的相親還有親友們的“關心”,便提前返回石獅了。
提及自己的“找對象”的事情,小荷有些無奈。她告訴記者,她今年30歲了。在家人和親友眼中,正是找對象的一道坎,說是“現不嫁人以后就嫁不出去了”。其實,人們不說,她自己也明白這點。但她覺得,找對象的事情急也急不來,隨便找個人“拼個家”也不是個事兒。據其介紹,她身邊就有朋友頂不住家人的壓力找個男的“閃婚”了,但結婚沒多久因性格不合,不到一年就離婚了。所以她認為,不管經濟條件如何,至少得找個性格合得來,有點共同話題的人,否則沒多久又離婚了不是更糟?
春節期間,小荷被家人或親友帶著,先后參加了四場相親,那四個男的,一個看起來老實巴交的,是在老家當菜農,另外三個也是在外地務工的。他們年齡也都三十出頭。相親時,她與對方聊了幾句,感覺對方不是太木訥就是太輕浮,雙方沒什么共同語言。
和小荷一樣,小蔡也自稱是一個“被逼族”。31歲的她在過年期間,親朋好友來家中串門時,看到她便會問對象的事情,她都是以“正在相處中”來應付,然后再轉移話題。因為根據往年的經驗,如果回應“還沒有對象”,親朋好友又會張羅著給她介紹對象。不過面對父母親的刨根問底,她只能“坦白”。雖然父母沒說什么,但她能感覺到父母的焦急。果然,母親在正月初三便念叨說“誰家的孩子聽說也回家過年了”,并旁敲側擊地問她要不要去看看。拗不過母親的好意,她去相親了兩次,但和往年一樣,也沒什么結果。小蔡說,前些天她看到一條新聞,說是一個男的租女友回家過年,結果“假戲真做”。雖然有些懷疑這種消息的真實性,不過,小蔡開玩笑說,以后真可以考慮“租男友”或者“出租自己”給人當女友,說不定緣分來了也會“弄假成真”。
超四成人遭遇“逼婚”
過年期間遭遇“逼婚”的顯然并非少數。前段時間,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發布《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了。記者注意到,其中提及“福建被逼婚子女經常與父母發生正面沖突,引發家庭矛盾”。這樣的“逼婚調查報告”一經公布立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那么,石獅究竟有多少人過年期間也遭遇“逼婚”呢?就此問題,記者特意在微信上做了一次投票調查,共有130人參與了投票。這些參與者有石獅本地的,也有外來人員。投票結果顯示,有57人“被逼婚了”,占參與人數的44%;有30人表示“沒有”被逼婚,占參與人數的23%,其他人或因“非單身”等原因而選擇“其他”。
“每年回家過年時都要被逼幾次,都有些習慣了。”網友“星神燦爛”表示,從他二十七八歲開始,家人便開始關注他找對象的事情,除了過年的時候,平時電話中也會過問幾句。今年他32歲了,家人逼得更緊了。過年期間,母親和幾個姐姐都輪番上陣,對他進行“說教開導”,并給他定了“死任務”,說是2016年無論如何也要完成任務。這讓他覺得自己壓力很大,也不知道能否順利完成“任務”。在調查中,多位網友對于“逼婚”現象表示無奈。網友“AIR”表示,她在25歲時,父母親開始關注她找對象的事情了,似乎怕她嫁不出去。當時,她覺得父母的想法有些“杞人憂天”。27歲時自己才有些心急,誰知卻經歷了一次失敗的戀愛。所以現在對于找對象的事情變淡了許多,父母的“逼婚”力度卻比以前更大了。她為此和家人爭吵過。而據其介紹,她身邊的同齡朋友中,有不少依然是獨身,也同樣是“被逼族”。
找個對象究竟有多難?
對于“逼婚”現象,許多已婚者表示不解:找個對象真有那么難嗎?在這方面,不是當事人或許不知道當事人的無奈。在采訪中,聊及依然單身的原因,“被逼族”似乎各有各的苦衷。
網友“星神燦爛”告訴記者,他有過兩次戀愛經歷,一次不到一年就談崩了,主要原因是雙方合不來,另一次則談得比較久,有兩年多,雙方準備談婚論嫁了,但因為對方家庭的原因不得不分手。有過這樣的經歷后,他說自己對于感情上的事似乎有些麻木了,有幾次參加相親活動,雖然也有遇到聊得來的,但在情感上卻擦不出火花。
而對于自己未找對象,小荷則認為主要是自己“朋友圈太小”。她說自己在一家小公司上班,經常照面的就五、六個同事,其中還有三個是女同事,而男同事則是年齡比她大許多的。因為工作的原因,她的生活范圍就是在宿舍、公司“兩點一線”。在一些朋友的建議下,她也有意識地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比如老鄉聚會什么的。也曾遇到過喜歡自己的異性,可惜和對方在一起,她實在沒什么“感覺”,只好作罷。
從一些“被逼族”介紹的情況來看,他們有的年齡并不大,有的二十五六歲就有家人開始關注他們找對象的事情了。而對于來自家人親友的“逼婚”,有的表示“壓力很大”,有的表示“十分厭煩”,甚至因此而與家人有過爭吵;有的則表示“能躲就躲”。
對于“被逼族”過年如何應對家人的嘮叨,有許多網友在網上“支招”,有建議“租個男友或女友回家”的,也有建議“假裝正在戀愛中”以搪塞家人親友的。但對于各種各樣的“支招”,石獅的一些“被逼族”認為不可取,因為是否有對象并不容易隱瞞,如果找個來臨時“湊合”也不一定靠譜,再說也不易找到合適的。
“逼”與“被逼”,都要多份理解
在對“逼婚”現象進行采訪中,記者也與一些家長進行了交流。蚶江的林先生告訴記者,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眼看就要三十歲了,他心里也開始有些焦慮。過年期間,他還讓村里的一個媒婆幫忙給女兒介紹過對象,但女兒回來就說了一句“沒感覺”。他不知道為什么現在找對象會那么難。他說,會不會是常“玩手機”的結果?“現在大家都玩手機,手機上聊來聊去怎么容易聊出感覺來呢?應該多走出去,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這樣機會才會多些。”
因為“找對象”的問題,不少“被逼族”有過與家長爭吵的經歷。市民邱先生告訴記者,他姐姐也算是一個“剩女”,過年時父母親免不了又因為找對象的事情“嘮叨”了幾句,姐姐可能厭煩了,有幾天時間都不愛和家人說話。在他看來,父母親過問子女的婚姻問題也是一種愛的體現,畢竟長輩們是“過來人”,有自己的一些人生體會,只是年輕人不容易理解這種愛。
邱先生的觀念道出不少家長的心聲。在走訪中,記者注意到,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人們傳統的觀念中,只有子女成家立業了,他們才放心一些。另一方面,可能是近年來“剩男剩女”現象比較明顯,人們對大齡青年找不到對象的擔憂也越來越強烈,所以“逼婚”現象也逐漸多了。而事實上,在長輩們看來,過問晚輩的婚姻問題并非一種“逼迫”,而是一種關愛。所以在采訪中,不少市民也希望“被逼族”能體諒家人親友的“逼婚”,多換位思考。另一方面,有關人士也建議長輩們,對于子女的婚姻問題也應多些寬容,少些責問。(記者林春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港首次出口新能源汽車組件2025-05-0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