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第11屆海峽兩岸文博會上,鯉城區展館展出的《盛世敦煌》系列木雕作品之《九色鹿的故事》摘得福建省工藝美術創意設計大賽金獎。
它的創作者是從事木雕技藝20多年的木雕藝術家張紅蘋,她憑借一雙靈巧的手和卓越的創造力,讓木雕藝術綻放出新光彩。
以“匠人”促“創新” 木雕藝術煥異彩
走進位于僑光文化街區的泉州市紅蓮木雕藝術研究院展廳,“九龍至尊”“金玉滿堂”等上百件形態各異、雕工精巧的木雕作品,無不讓人驚嘆。
而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于《盛世敦煌》系列作品。六年前,張紅蘋以特邀專家的身份走進敦煌,那一個月里,她總是在莫高窟待上一整天,考察不同年代、不同洞穴里的彩繪、雕刻技術技巧,汲取大量創作靈感。
2015年,張紅蘋著手創作 《盛世敦煌》系列作品,歷時3年,創作出20件作品,這系列作品將敦煌古彩與現代雕塑相結合,兼具細膩感和線條感,開啟木雕藝術全新審美境界。
“這一系列作品是以敦煌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作為背景,用現代雕刻手法創作的,所以具有現代美感,又獨具文化內涵。”張紅蘋表示,這一系列作品仍未完結,未來將持續探索,延展作品內涵。
張紅蘋16歲便進入木雕廠,師從民間師傅走上木雕之路,專門從事宗教題材的雕刻。20多年來,她堅持保護和傳承民間工藝文化遺產,博采石雕、銅雕、玉雕等雕刻藝術和國畫藝術之長,運用現代國畫和西洋畫美學藝術的創作思維,切、削、雕、刻,每一刀都透著力度與巧思,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
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工藝,培養更多木雕藝術新秀,張紅蘋利用大師工作室,傾力培養熱愛木雕技藝的青年一代,泉州市紅蓮木雕藝術研究院還成為華僑大學、集美大學等高校的實踐基地,定期不定期開展實踐課堂。
同時,張紅蘋不斷創新思路,搭建新載體,將創設大師工坊、城市會客廳等藝術空間,構建產學研優勢資源平臺,讓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傳承。“我們會不定期開展針對性的藝術講座,多做一些交流,也會開一些實踐課,讓你直接動手,讓雕刻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張紅蘋表示。
搭建多元平臺載體 加大非遺項目傳承保護
近年來,鯉城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積極開展傳統工藝美術品種、技藝、精品和大師的認定、保護工作,重點扶持木雕、錫雕、木偶頭雕刻、刻紙、料絲花燈等非遺項目的發展,積極組織非遺傳承人的非遺作品參加文博會等各類展覽。
同時,鯉城區不斷強化非遺平臺建設,將閑置的電影院、舊廠房進行改造升級,打造全新的文創園、文化街區,吸引傳統非遺項目入駐;設立泉州閩南文化生態園中心館1個、非遺傳習所14個、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2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示范區展示點262個,為保障非遺工作提供了良好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