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治理,一頭連著水清岸綠的生態美景,一頭系著百姓安居樂業的民生福祉。近年來,縣城管執法局堅持把城市污水處理作為改善民生、守護碧水的重要抓手,以多維度治理舉措為筆,以污水管網建設、雨污分流改造、黑臭水體消除為墨,繪就城區污水治理提質增效的壯麗畫卷,全力構筑城市“地下生命線”的堅固屏障。
圖為城區新安路污水管網建設改造施工現場 黃東華/攝
“微頂管”工藝加速管網改造
在建安大道城區泵站改造提升及排水設施疏通項目現場,左側道路已連續設置多個施工圍擋,部分圍擋內施工人員和機械正有序開展挖井作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此次項目需新建600余米污水主干管,為將對路面影響降至最低,我們創新采用‘微頂管’工藝。”現場負責人黃海誠介紹,“每隔50米設置一個工作井,將設備與管材精準放入井內,借助頂管機的強大頂力,將管材平穩推送至下一工作井。這一工藝有效降低路面破壞程度,減少居民出行的不便。”據悉,該項目計劃設置16個工作面,預計年底完工通水。
同樣處于密集施工階段的還有河濱南路污水主干管(茶都至污水廠段)改造工程。該項目同樣采用頂管工藝,需建設31個沉井、131個檢查井,并完成3公里主干管及1.8公里支管改造。“目前項目已完成15個沉井懸噴樁施工,10個沉井正進行開挖作業(其中2個已完成),頂管機設備已進場,即將啟動頂管作業。”項目經理吳思杰信心滿滿地表示,計劃9月完成全部沉井施工,預計年底完工通水。
近年來,隨著安溪縣城區面積持續擴大、常住人口不斷增長,污水管網擴建改造迫在眉睫。縣城管執法局市政園林股股長林華梁介紹,通過前期對城區污水管網進行深度排查,發現舊管網存在破損、污水直排、管徑不足等問題。為此,今年安溪縣計劃建設和改造污水主管、支管51公里以上,系統提升管網收集、處理效能。
智慧化管控助力治理提速增效
曾經讓居民掩鼻繞行的黑臭河道,如今成了推窗可見的生態景觀。這一變化的背后,是縣城管執法局打出的一套治水“組合拳”——用系統性思維破題,以智慧化手段解題,讓汩汩清流重新潤澤城市肌理。
走在大坑溪沿岸,垂柳拂水的景致讓人難以想象這里曾是縣城出名的“龍須溝”。附近居民老謝還記得:“前些年夏天都不敢開窗,現在晚飯后全家都愛來散步。”這樣的轉變,源自一場從“治”到“智”的治水革命。
翻開《安溪縣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和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一組數據格外醒目:2024年以來,新建改造污水主管和支管158公里,完善了污水收集管網;完成投資8.82億元,有力推動污水治理提質增效。但比數字更值得關注的是治理理念的升級——當“城市污水監測一張網”系統將全縣排水管網納入實時監管,傳統“人海戰術”正被智慧化管控取代。
治水之難,難在“水下看不見的工程”。面對管網老化、雨污混流等歷史欠賬,運動式治理往往治標不治本。唯有將“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的認識轉化為長效機制,才能跳出“反復治、治反復”的怪圈。
在城東污水處理廠的中控室,大屏幕跳動的數據見證著治理效能:日處理能力新增6萬噸,相當于20個標準游泳池的容積;污水集中收集率年躍升12.3%,BOD濃度同步提高5.3個百分點,污泥無害化處理率已達100%。這些“跳動”的百分比背后,是安溪縣集結衛健、教育、住建、屬地鄉鎮、城建、水務等多部門精銳力量,以26個污水提質增效項目為戰場,展開的一場聲勢浩大的管網改造攻堅戰。更令人欣喜的是,治理成果正在向鄉鎮延伸,湖頭、龍門、官橋等地的水質指標曲線,同樣畫出了向上的箭頭。
黑臭水體治理既是環保工程,更是民生答卷。當6處黑臭水體從投訴清單上消失,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治理思維的轉變——從單兵突進到兵團作戰,從末端截污到源頭防控,這種系統治理觀或許比清流本身更珍貴。
“守護綠水青山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縣城管執法局局長楊文武的這句話,道出了城市治理者的擔當。他表示,將持續推進城鎮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工作,加快補齊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盡快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以城市管理者的高度使命感,守護城市和人民群眾的“綠水青山”。(記者 章梅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這條濱海“黃金通道”提前實現主體完工2025-07-03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